|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8页 |
| ·本章引论 | 第10页 |
| ·两亲性分子的界面自组织——表面胶束 | 第10-14页 |
| ·堆积因子 | 第11-12页 |
| ·堆积因子对Gemini 型两亲性分子自组织形貌的预测 | 第12-13页 |
| ·堆积因子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自组织形貌的预测 | 第13-14页 |
| ·bola 型两亲性分子 | 第14-18页 |
| ·离子通道 | 第15页 |
| ·电位可控囊泡 | 第15-16页 |
| ·pH 可控自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光控聚集状态转变 | 第17-18页 |
| ·分级超分子自组织 | 第18页 |
| ·稳定化途径 | 第18-27页 |
| ·聚合物作骨架稳定囊泡双层膜 | 第19-20页 |
| ·交联 | 第20-23页 |
| ·增强超分子相互作用 | 第23-2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总体思路 | 第27-28页 |
| 第2章 含有介晶基团的bola 型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 | 第28-54页 |
| ·本章引论 | 第28-30页 |
| ·实验仪器与目标分子的合成 | 第30-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药品和试剂 | 第31页 |
| ·硅片处理 | 第31页 |
| ·BP-n 系列分子的合成 | 第31-37页 |
| ·BP-10-TMA 和BP-10-tosyl 的合成 | 第37-38页 |
| ·Stilbene-10 的合成 | 第38-40页 |
| ·azo-n 的合成 | 第40-41页 |
| ·BP-r-11 的合成 | 第41-42页 |
|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与比较 | 第42-45页 |
| ·烷基链长度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界面自组织的影响 | 第45-48页 |
| ·原位界面吸附结构 | 第45-47页 |
| ·离位界面吸附结构——表面胶束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 ·亲水头基和对离子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界面自组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介晶基团类型和酯键连接基方向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界面自组织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介晶基团类型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界面自组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酯键连接基的方向对bola 型两亲性分子界面自组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3章 bola 型两亲性分子在氢键和π-π叠加作用协同下的自组织:超分子纳米纤维 | 第54-69页 |
| ·本章引论 | 第54-55页 |
| ·目标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57页 |
| ·药品和试剂 | 第55页 |
| ·2,5-二(11-十一羧基)-3,6-二(2-噻吩)-1,4-二酮吡咯并吡咯(DPP-11A)的合成 | 第55-57页 |
| ·超分子纳米纤维 | 第57-60页 |
| ·形貌表征 | 第57-59页 |
| ·纳米纤维是DPP-11A 在水溶液中自组织所形成 | 第59-60页 |
| ·聚集体中分子间的π-π叠加作用和氢键 | 第60-63页 |
| ·π-π叠加作用 | 第60-62页 |
| ·氢键 | 第62-63页 |
| ·溶液中的动力学过程 | 第63-66页 |
| ·自组织过程的监控 | 第63-65页 |
| ·浓度效应 | 第65-66页 |
| ·热稳定性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