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3页 |
|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 第15-23页 |
| 一、病名演化 | 第15-16页 |
| 二、病因病机 | 第16-19页 |
| 三、辨证分型 | 第19-20页 |
| 四、治则治法 | 第20-23页 |
| 五、养生调护 | 第23页 |
| 第二节 现代中医研究概述 | 第23-32页 |
| 一、病因病机 | 第23-25页 |
| 二、辨证分型 | 第25-26页 |
| 三、治疗方法 | 第26-32页 |
| 第三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第32-43页 |
| 一、致病机理研究 | 第33-37页 |
| 二、实验动物模型 | 第37页 |
| 三、西医治疗方法 | 第37-38页 |
| 四、中药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38-40页 |
|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 | 第40-43页 |
| 第二章 证治规律研究 | 第43-70页 |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43-45页 |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第44页 |
| 三、纳入与排出标准 | 第44页 |
| 四、数据规范化与建立数据库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5-61页 |
| 一、频数分析 | 第45-58页 |
| 二、因子分析 | 第58-60页 |
| 三、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61-69页 |
| 一、病因探讨 | 第61-64页 |
| 二、病机探讨 | 第64-66页 |
| 三、证治规律探讨 | 第66-69页 |
| 第四节 结论 | 第69-70页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70-99页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70-7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70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70-71页 |
| 三、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71页 |
| 四、剔除标准 | 第71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71-7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71-72页 |
| 二、研究工具 | 第7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 第三节 结果 | 第73-91页 |
| 一、患者一般情况问卷概况 | 第73-76页 |
| 二、患者社会心理特征概况 | 第76-80页 |
| 三、患者一般情况问卷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80-87页 |
| 四、患者社会心理因素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87-88页 |
| 五、患者社会心理因素与抑郁、焦虑水平间的相关分析 | 第88-89页 |
| 六、黄褐斑中医各证型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比较 | 第89页 |
| 七、黄褐斑中医各证型与社会心理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89-91页 |
| 第四节 讨论 | 第91-97页 |
| 一、一般情况及其对黄褐斑患者抑郁、焦虑水平的影响 | 第91-94页 |
|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黄褐斑患者抑郁、焦虑水平的影响 | 第94-95页 |
| 三、黄褐斑中医证侯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95-97页 |
| 第五节 结论 | 第97-99页 |
| 结语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