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27页 |
| 一.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治疗 | 第10-15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 (二) 辨证分型 | 第11-12页 |
| (三) 辨证分经 | 第12页 |
| (四) 经脉和肩周炎的关系 | 第12-13页 |
| (五)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 (六) 中药治疗 | 第13-15页 |
| 二.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 第15-20页 |
| (一) 病因病理 | 第16-18页 |
| (二) 临床分型 | 第18页 |
| (三) 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 (四) 治疗 | 第19-20页 |
| 三.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一) 循经取穴 | 第21页 |
| (二) 针刺郄穴 | 第21页 |
| (三) 辨证选穴 | 第21页 |
| (四) 巨刺法 | 第21页 |
| (五) 缪刺法 | 第21-22页 |
| (六) 肩部夹脊穴 | 第22页 |
| (七) 针挑局部 | 第22页 |
| (八) 温针 | 第22页 |
| (九) 耳针 | 第22-23页 |
| (十) 其它 | 第23-24页 |
| 四.综合治疗 | 第24页 |
| 五.功能锻炼 | 第24-25页 |
| 六.体会及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33页 |
|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27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三)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 (四)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 (五)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28-29页 |
| (六) 意外情况处理 | 第29页 |
| (七) 研究方法设计 | 第29-30页 |
| (八)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31页 |
| (九) 观察指标 | 第31页 |
| (十)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 二.结果及分析 | 第31-33页 |
| (一)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 | 第31页 |
| (二)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积分情况 | 第31-32页 |
| (三)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情况 | 第32页 |
| (四)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结果及分析 | 第32页 |
| (五)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2-33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3-38页 |
| 一.临床疗效评价 | 第33页 |
| 二.观察指标的评价 | 第33页 |
| 三.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作用 | 第33-34页 |
| 四.透穴针法的探讨 | 第34-37页 |
| 五.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中医机理探讨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附录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