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概述 | 第9-16页 |
·水稻基因组测序 | 第9-10页 |
·水稻T-DNA 插入突变体库创制与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10-16页 |
·基因功能研究 | 第10-11页 |
·使用T-DNA 插入作为标签定位基因 | 第11-12页 |
·应用不同T-DNA 载体策略,创制相应插入突变体库 | 第12-15页 |
·基因捕获(Gene trap) | 第12-14页 |
·激活标签( Activation tagging) | 第14-15页 |
·T-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 | 第15-16页 |
2 叶绿素突变体研究 | 第16-25页 |
·叶绿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17-18页 |
·叶绿素突变体分类 | 第18-19页 |
·根据叶绿素含量分类 | 第18页 |
·根据生活能力分类 | 第18-19页 |
·叶绿素缺失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19-24页 |
·叶绿素合成和降解途径突变 | 第19-23页 |
·叶绿素合成和降解 | 第19-22页 |
·参与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的基因突变 | 第22-23页 |
·血红素→光敏色素生色团途径突变 | 第23页 |
·编码其它叶绿体蛋白基因突变 | 第23-24页 |
·与光合系统无直接关系基因突变 | 第24页 |
·叶绿素缺失突变的遗传 | 第24-25页 |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 主要试剂和水稻培养基 | 第28-29页 |
·试剂 | 第28页 |
·水稻培养液 | 第28页 |
·水稻转化培养基 | 第28-29页 |
3 方法 | 第29-37页 |
·实验材料培养和突变体筛选 | 第29页 |
·突变体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29页 |
·突变体GUS 染色 | 第29-30页 |
·水稻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0页 |
·突变体潮霉素PCR 扩增 | 第30-31页 |
·PCR-walking 分离插入位点侧翼序列 | 第31-35页 |
·酶切连接体系 | 第32-33页 |
·PCR-walking 扩增 | 第33-34页 |
·PCR 扩增产物回收 | 第34页 |
·PCR 产物测序 | 第34-35页 |
·互补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G418 筛选压的确定 | 第36页 |
·水稻转化过程 | 第36页 |
·转基因PCR 检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1 叶绿素缺失突变表型 | 第37页 |
2 突变体叶绿素荧光变化 | 第37-39页 |
3 GUS 染色检测突变体内报告基因的表达 | 第39-40页 |
4 T-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和LB 附近序列结构特征 | 第40-43页 |
·侧翼序列分离 | 第40-41页 |
·T-DNA 插入位点LB 附近序列结构特征 | 第41-43页 |
5 T-DNA 在水稻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及标记基因预测 | 第43-44页 |
6 PCR 共分离验证 | 第44-48页 |
7 互补实验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8-52页 |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以及与双元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48-49页 |
·水稻愈伤诱导与继代 | 第49-50页 |
·G418 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0页 |
·转化过程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55页 |
1 讨论 | 第52-54页 |
·与叶绿体发育相关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 第52页 |
·利用T-DNA 标签作用克隆基因的优点 | 第52-53页 |
·T-DAN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离方法及共分离实验 | 第53-54页 |
2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