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毛诗》音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陈奂生平 | 第11-15页 |
·陈奂的求学与其小学研究 | 第11-13页 |
·陈奂的交游与其小学研究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清代的研究 | 第15-17页 |
·近代的研究 | 第17-19页 |
·现代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外的研究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陈奂的古音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3-37页 |
·时空观念 | 第23-26页 |
·语音的历时演变 | 第23-25页 |
·语音的共时差异 | 第25-26页 |
·语音的考证 | 第26-35页 |
·谐声字 | 第27-28页 |
·假借字 | 第28-29页 |
·异文 | 第29-30页 |
·注音 | 第30-31页 |
·声训 | 第31-32页 |
·双声叠韵 | 第32-34页 |
·韵脚字 | 第34-35页 |
·一条之中兼用数法 | 第35页 |
·博取众家之长 | 第35-37页 |
第3章 陈奂《毛诗》注音的性质和内容 | 第37-47页 |
·陈奂《毛诗》注音的性质 | 第37-43页 |
·陈奂为《毛诗》中的韵脚字注音 | 第38-40页 |
·陈奂为《毛诗》注音以古音为主 | 第40-43页 |
·陈奂《毛诗》注音的内容 | 第43-47页 |
·单纯注音 | 第43-44页 |
·注音兼表义 | 第44-47页 |
第4章 陈奂《毛诗》注音中反映的上古声母特征 | 第47-95页 |
·唇音 | 第47-56页 |
·陈奂注音中轻重唇相混情况 | 第48-49页 |
·陈奂唇音字注音情况分析 | 第49-53页 |
·从陈奂所注声旁看唇音声母 | 第53-56页 |
·舌音和齿音 | 第56-78页 |
·陈奂注音中舌音字和齿音字混注举例 | 第57-59页 |
·陈奂注音中舌音字和齿音字注音情况分析 | 第59-78页 |
·牙音和喉音 | 第78-89页 |
·牙音 | 第78-83页 |
·喉音 | 第83-89页 |
·来母和日母 | 第89-91页 |
·来母 | 第89-90页 |
·日母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5页 |
第5章 陈奂《毛诗》注音中反映的上古韵部特征 | 第95-119页 |
·陈奂为《毛诗》注音中对韵部的归纳 | 第96-100页 |
·陈奂为《毛诗》注音中所表现韵部情况数据分析 | 第100-116页 |
·陈奂注音中的韵部数据分析表 | 第100-106页 |
·陈奂注音中的韵部数据分析 | 第106-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6章 陈奂对上古声调的认识 | 第119-123页 |
第7章 陈奂对段玉裁的继承和发展 | 第123-137页 |
·陈奂与段玉裁上古声韵调特点比较 | 第124-133页 |
·陈奂与段玉裁上古声母比较 | 第124-128页 |
·陈奂与段玉裁上古韵部比较 | 第128-132页 |
·陈奂与段玉裁上古声调比较 | 第132-133页 |
·异平同入观念 | 第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7页 |
·陈奂对段玉裁古音学的继承 | 第134页 |
·陈奂对段玉裁古音学的发展 | 第134-135页 |
·陈奂与段玉裁比较的不足之处 | 第135-137页 |
第8章 结语 | 第137-143页 |
·陈奂对上古声韵调特点的认识 | 第137-140页 |
·陈奂对上古声母特点的认识 | 第137-139页 |
·陈奂对上古韵部特点的认识 | 第139页 |
·陈奂对上古声调特点的认识 | 第139-140页 |
·陈奂对段玉裁古音学的继承和发展 | 第140-141页 |
·陈奂对上古音认识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41-143页 |
·陈奂对上古音认识的进步之处 | 第141-142页 |
·陈奂对上古音认识的不足之处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附录1 | 第147-152页 |
附录2 | 第152-173页 |
后记 | 第173-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