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导论 | 第17-22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基本范畴 | 第22-52页 |
第一节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第22-34页 |
一、RTAs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二、RTAs的天然歧视 | 第24-28页 |
三、RTAs与WTO的冲突 | 第28-30页 |
四、加强RTAs审查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概念 | 第34-41页 |
一、不同视角下的RTAs | 第34页 |
二、RTAs审查的定义 | 第34-36页 |
三、RTAs审查的对象 | 第36-38页 |
四、RTAs审查的阶段划分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 | 第41-47页 |
一、工作组 | 第41-45页 |
二、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 | 第45-47页 |
三、WTO的争端解决机构 | 第47页 |
第四节 RTAs审查的核心价值目标 | 第47-50页 |
一、RTAs审查核心价值目标的内涵 | 第48-49页 |
二、价值目标的失灵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工作组和CRTA执行的RTAS审查 | 第52-85页 |
第一节 工作组和CRTA审查的历史演变 | 第52-67页 |
一、RTAs审查的初期—审而有果的昙花一现 | 第53-56页 |
二、对《罗马条约》的审查—RTAs审查的不良先例 | 第56-65页 |
三、对NAFTA的审查—审而无果的又一案例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工作组和CRTA对RTAs审查的基本原则 | 第67-71页 |
一、协商一致原则 | 第67-69页 |
二、个案独立审查原则 | 第69-70页 |
三、以职权范围为指导的原则 | 第70-71页 |
第三节 CRTA对RTAs审查的现状 | 第71-79页 |
一、RTAs审查的失败历程 | 第71页 |
二、CRTA建立后RTAs审查的现状 | 第71-79页 |
第四节 工作组和CRTA审查报告的效力 | 第79-83页 |
一、工作组审查报告的效力 | 第79-82页 |
二、CRTA审查报告的效力—没有摆脱表面化影子的改革 | 第82-83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RTAS的审查 | 第85-115页 |
第一节 GATT专家组对RTAs的审查 | 第85-95页 |
一、GATT争端解决机制 | 第85-86页 |
二、GATT专家组对RTAs的审查—以欧共体香蕉案为例 | 第86-94页 |
三、专家组审查法律效力的局限性 | 第94-95页 |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构对RTAs的审查 | 第95-107页 |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权与RTAs | 第95-99页 |
二、DSB对RTAs审查的实践 | 第99-107页 |
第三节 DSB对RTAs审查中的未决问题 | 第107-113页 |
一、上诉机构在保障措施案中对于第24条的不明朗态度 | 第108-110页 |
二、规则的制定与操作之间的"裂缝" | 第110-111页 |
三、GATS第5条规则实用性弱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四章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标准 | 第115-146页 |
第一节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实体标准 | 第115-129页 |
一、"目的性"标准 | 第116-118页 |
二、"实质上所有"标准 | 第118-123页 |
三、"(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标准 | 第123-129页 |
第二节 RTAs审查的程序标准 | 第129-135页 |
一、通知的义务 | 第129-131页 |
二、通知的时间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程序标准中的透明度机制 | 第135-143页 |
一、透明度机制谈判历程 | 第136-137页 |
二、透明度机制的主要特征 | 第137-14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3-146页 |
第五章 区域贸易协定的自我审查制度 | 第146-177页 |
第一节 超国家的司法审查体系—以EC的审查制度为例 | 第146-158页 |
一、对欧盟机构法令的审查 | 第147-150页 |
二、对欧盟机构不作为的审查 | 第150-152页 |
三、对成员国违法行为的审查 | 第152-155页 |
四、预先裁决程序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分散型审查制度—以NAFTA的审查制度为例 | 第158-168页 |
一、分散型争端解决机制折射出的政治审查与司法审查 | 第158-160页 |
二、分散型的争端解决机制导致分散型的审查形式 | 第160-167页 |
三、投资争端涉及事项的审查 | 第167-168页 |
第三节 薄弱的审查机制—以南南合作模式的RTAs审查为例 | 第168-171页 |
一、南南合作模式的RTAs自我审查的薄弱现状 | 第168-170页 |
二、建立协议自我审查机制的必要性 | 第170-171页 |
第四节 中国签订的FTAs对协定自我审查的规定 | 第171-176页 |
一、特殊背景下CEPA自我审查制度的轻描淡写 | 第171-172页 |
二、CAFTA自我审查的循序渐进 | 第172-174页 |
三、政治审查与法律审查并用的南南合作的审查模式 | 第174页 |
四、趋于完善的《中—新自贸区协定》的自我审查 | 第174-17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六章 区域贸易协定审查机制的完善 | 第177-203页 |
第一节 RTAs法律规定的完善 | 第177-186页 |
一、RTAs法律规定存在的漏洞 | 第178-181页 |
二、RTAs法律规则的澄清 | 第181-186页 |
第二节 RTAs审查制度的变革 | 第186-197页 |
一、RTAs审查制度变革之因 | 第186-191页 |
二、RTAs审查机制变革的可能路径 | 第191-197页 |
第三节 中国的应对策略 | 第197-201页 |
一、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并进 | 第197-198页 |
二、合理利用WTO关于RTAs的规则 | 第198-199页 |
三、构建RTAs的政策思考 | 第199-20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1-203页 |
结束语 | 第203-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