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煤层采动过程顶板聚压与煤柱受力的关联性及其断层结构影响--以山东赵楼煤矿为例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Abstract (detailed) | 第9-12页 |
| 目录 | 第12-18页 |
| 1 绪论 | 第18-32页 |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第1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冲击地压形成条件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地质构造与冲击地压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冲击地压防治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2 赵楼煤矿冲击地压的地质环境 | 第32-70页 |
| ·位置、交通与自然地理 | 第32-33页 |
| ·井田位置及范围 | 第32页 |
| ·交通 | 第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32-33页 |
| ·地层 | 第33-36页 |
| ·区域地层 | 第33页 |
| ·井田地层 | 第33-35页 |
| ·含煤地层 | 第35-36页 |
| ·3煤及其顶板工程地质特征 | 第36-60页 |
| ·概述 | 第36-37页 |
| ·3 煤顶底板岩层的工程地质性质 | 第37-46页 |
| ·3 煤及其顶板岩层的聚能特性 | 第46-60页 |
| ·井田地应力环境 | 第60-69页 |
| ·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 第60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60-64页 |
| ·原岩应力测量结果 | 第64-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3 采动过程煤柱及顶板受力特征离心模型实验研究 | 第70-94页 |
| ·概述 | 第70页 |
| ·离心模型模拟试验 | 第70-88页 |
| ·离心模拟技术简介 | 第71-73页 |
| ·离心模型设计 | 第73-78页 |
| ·试验结果 | 第78-8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4-88页 |
| ·顶板受力变形机制分析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4 采动过程顶板受力及煤柱聚压特征力学解析 | 第94-104页 |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第94-97页 |
| ·“砌体梁结构”理论 | 第94-95页 |
| ·“传递岩梁”理论 | 第95页 |
| ·砌体梁结构的“S—R”稳定理论 | 第95页 |
| ·关键层理论 | 第95-97页 |
| ·完整顶板情况 | 第97-99页 |
| ·发育有断层顶板情况 | 第99-103页 |
| ·工作面临近断层时的力学模型与分析 | 第99-101页 |
| ·工作面开挖过断层的力学模型及分析 | 第101-103页 |
| ·煤柱受力和顶板弹性能量分析 | 第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5 采动过程顶板及煤柱受力特点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4-126页 |
| ·模拟软件简介 | 第104-107页 |
| ·概述 | 第104-105页 |
| ·数值模拟采用的力学模型 | 第105-107页 |
| ·分析模型 | 第107-110页 |
| ·工程地质模型 | 第107-108页 |
| ·计算模型 | 第108-110页 |
| ·模拟分析结果 | 第110-124页 |
| ·模型Ⅰ分析结果 | 第110-113页 |
| ·模型Ⅱ分析结果 | 第113-118页 |
| ·模型Ⅲ分析结果 | 第118-123页 |
| ·不同条件模型的分析结果对比( | 第123-124页 |
| ·小结(Summary) | 第124-126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126-130页 |
|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7页 |
|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27-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9-14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