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危害和去除措施 | 第15-20页 |
1.2.1 重金属离子的来源和危害 | 第16-18页 |
1.2.2 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 | 第18-20页 |
1.3 纳米纤维素吸附材料 | 第20-23页 |
1.3.1 纳米纤维素的分类与制备 | 第20-21页 |
1.3.2 纳米纤维素改性制备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 第21-23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端氨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3.1 DETA添加量对ACNC中 N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TEM分析 | 第29-30页 |
2.3.3 FT-IR分析 | 第30-31页 |
2.3.4 茚三酮显色反应 | 第31页 |
2.3.5 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2.3.6 TG分析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ACNC对 Pb(Ⅱ)、Cu(Ⅱ)和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6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3.1 pH值对ACNC吸附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和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39-42页 |
3.3.3 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和等温模型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接枝双醛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47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7-48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4.3.1 HBP-NH_2的FT-IR分析 | 第50页 |
4.3.2 GPC分析 | 第50-51页 |
4.3.3 HBP-NH_2 添加量、温度和时间对HBPN-DNC中 N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4 TEM分析 | 第53页 |
4.3.5 纤维素样品的FT-IR分析 | 第53-54页 |
4.3.6 茚三酮显色反应 | 第54-55页 |
4.3.7 元素分析 | 第55页 |
4.3.8 TG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HBPN-DNC对 Pb(Ⅱ)、Cu(Ⅱ)和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8-69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59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5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5.3.1 pH值对HBPN-DNC吸附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2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和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62-65页 |
5.3.3 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和等温模型分析 | 第65-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