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石斑鱼主要疾病及其预防诊断措施 | 第8-23页 |
·石斑鱼养殖现状 | 第8-9页 |
·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石斑鱼养殖概况 | 第8-9页 |
·石斑鱼主要疾病及其危害 | 第9-18页 |
·病毒性疾病 | 第9-12页 |
·细菌性疾病 | 第12-15页 |
·寄生虫性疾病 | 第15-18页 |
·石斑鱼疾病防治措施 | 第18页 |
·石斑鱼病害诊断方法 | 第18-20页 |
·常规病害诊断技术 | 第19页 |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病害的诊断 | 第19-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背景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结语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病原菌分离及其致病性研究 | 第23-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病症观察 | 第23页 |
·细菌分离与纯化 | 第23-24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26页 |
·患病鱼症状 | 第24-25页 |
·细菌分离 | 第25页 |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药物敏感试验 | 第28-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病原菌形态观察 | 第28页 |
·病原菌(NaCl、pH值和温度)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28页 |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2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29页 |
·病原菌(NaCl、pH值和温度)生长特性 | 第29-30页 |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1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病原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 第34-35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5页 |
·测序与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39页 |
·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 第36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6-37页 |
·测序与数据处理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七带石斑鱼血细胞分类与计数 | 第40-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材料与数据处理 | 第41页 |
·血涂片制作与观察 | 第41页 |
·血细胞计数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5页 |
·七带石斑鱼血细胞形态 | 第41-44页 |
·血细胞的分类与大小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六章 七带石斑鱼"突眼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50页 |
·七带石斑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七带石斑鱼血清胆红素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七带石斑鱼血清蛋白质及酶活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七带石斑鱼血清中电解质含量的变化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肝脏的影响 | 第51页 |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肾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哈维氏弧菌对七带石斑鱼鱼体肌肉组织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