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 第19-33页 |
·和谐社会 | 第19-22页 |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19-20页 |
·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和谐社会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和保证 | 第21-22页 |
·公民教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2-28页 |
·公民教育概述 | 第22-25页 |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25-26页 |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第26-28页 |
·大学生公民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第28-32页 |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 第28-29页 |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支撑 | 第29-31页 |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公民教育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 第33-47页 |
·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教育目标的模糊化 | 第33-34页 |
·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和形式化 | 第34-35页 |
·教育途径的单一化 | 第35-36页 |
·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和谐社会内涵理解的浅层性 | 第36-37页 |
·公平正义理念与机制的相对薄弱性 | 第37-38页 |
·大学生公民教育缺乏系统性 | 第38-39页 |
·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第39-46页 |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丰富化 | 第40-41页 |
·科学精神的塑造 | 第41-43页 |
·法律与公平意识的提升 | 第43-44页 |
·和谐相融理念的培养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47-64页 |
·借鉴国外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 | 第47-51页 |
·关于教育的目标 | 第47-48页 |
·关于教育的内容 | 第48-50页 |
·关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50-51页 |
·明确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 | 第51-53页 |
·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 第52页 |
·为和谐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 第52-53页 |
·丰富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53-58页 |
·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 第53-54页 |
·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 第54-55页 |
·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 第55-56页 |
·提高民主法治意识 | 第56-57页 |
·渗透传统文化精髓 | 第57-58页 |
·拓宽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58-63页 |
·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 | 第58-60页 |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 第60-61页 |
·依靠其他学科渗透强化大学生公民教育 | 第61-62页 |
·加强大学生的公民角色体验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