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国内外结构影响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基于SDOF的研究 | 第17-20页 |
·基于MDOF的研究 | 第20-22页 |
·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我国现行规范中R和C_d取值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我国《抗震规范》中R和C_d的取值分析 | 第23-26页 |
·我国《通则》中R和C_d的取值分析 | 第26-27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及算例设计 | 第31-42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SAP2000 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31-37页 |
·耗能梁段单元 | 第31-35页 |
·框架梁、柱单元 | 第35-36页 |
·支撑单元 | 第36页 |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6-37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算例设计 | 第37-40页 |
·影响结构的R与C_d值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算例设计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PUSHOVER法确定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性能系数 | 第42-84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Pushover分析基本理论 | 第43页 |
·结构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 | 第43-44页 |
·不同地震水准下的结构的目标位移确定方法 | 第44-46页 |
·加载模式 | 第46-47页 |
·Pushover法评估结构性能的过程 | 第47-48页 |
·改进的Pushover分析法——分步侧向力调整法 | 第48-55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49-52页 |
·楼层剪力分布 | 第52-53页 |
·楼层惯性力分布 | 第53-54页 |
·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顶点位移 | 第54页 |
·结构的性能曲线 | 第54-55页 |
·考虑高阶振型的能力谱方法求结构的目标位移 | 第55-62页 |
·显著屈服点 | 第55-56页 |
·结构的能力谱曲线 | 第56-57页 |
·结构的弹塑性需求谱 | 第57-60页 |
·结构的位移需求 | 第60-61页 |
·Pushover分析法求R和C_d | 第61-62页 |
·各算例的R和C_d | 第62-75页 |
·各算例的层剪力分布和地震水平惯性力分布 | 第62-66页 |
·各算例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顶点位移 | 第66页 |
·各算例的性能曲线 | 第66-68页 |
·各算例的能力谱曲线 | 第68-73页 |
·各算例的屈服剪力V_y和屈服位移Δ_y | 第73页 |
·各算例的底部设计剪力V_d 和顶点设计位移Δ_d | 第73页 |
·各算例的中震延性需求μ和中震位移需求Δ | 第73-74页 |
·确定各算例的中震弹性剪力V_e | 第74页 |
·各算例的性能系数汇总 | 第74-75页 |
·设计参数对R和C_d的影响 | 第75-78页 |
·设计参数对R的影响 | 第75-76页 |
·设计参数对R_Ω的影响 | 第76-77页 |
·设计参数对C_d的影响 | 第77-78页 |
·结构超强系数Ω | 第78-82页 |
·结构超强系数Ω的定义 | 第78-79页 |
·结构超强系数Ω的量化分析 | 第79-80页 |
·设计参数对结构超强的影响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增量动力分析法求解结构性能系数 | 第84-122页 |
·IDA分析法 | 第84-89页 |
·基本理论 | 第84页 |
·基本定义 | 第84-88页 |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和调幅 | 第88-89页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89页 |
·结构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89-91页 |
·IDA分析能力谱法求结构影响系数 | 第89-90页 |
·按时程分析中震位移求结构影响系数 | 第90-91页 |
·一个算例的求解 | 第91-98页 |
·地震波的选择及算例的变形验算 | 第91-93页 |
·IDA能力谱法求结构影响系数 | 第93-98页 |
·按时程分析中震位移求结构影响系数 | 第98页 |
·其它算例的结构影响系数汇总 | 第98-117页 |
·IDA拟合性能曲线汇总 | 第98-113页 |
·初始刚度及显著屈服点 | 第113页 |
·能力谱曲线及中震性能点 | 第113-115页 |
·中震目标位移 | 第115-116页 |
·结构影响系数R和位移放大系数C_d | 第116页 |
·结构超强折减系数R_Ω | 第116-117页 |
·结构超强系数Ω | 第117页 |
·设计参数对各性能系数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设计参数对R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设计参数对R_Ω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设计参数对C_d的影响 | 第119页 |
·设计参数对超强系数Ω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按时程分析中震位移计算结构的R和Cd汇总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性能系数的建议值 | 第122-137页 |
·R- μ关系研究 | 第122-124页 |
·基于单自由度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基于多自由度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各国设计规范的R系数 | 第124-130页 |
·各国规范采用的设防地震水准 | 第124-125页 |
·各国规范规范采用的R系数 | 第125-126页 |
·各国规范采用的结构超强系数 | 第126-127页 |
·R在各国抗震规范中的体现 | 第127-130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超强系数 | 第130-132页 |
·各算例的Ω和R_Ω汇总 | 第130-131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超强系数建议值 | 第131-132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 | 第132-134页 |
·各算例结构影响系数汇总 | 第132-133页 |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建议值 | 第133-134页 |
·计算设计地震剪力的建议表达式 | 第134-136页 |
·结构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的评述 | 第134-135页 |
·计算设计地震剪力的简化公式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六章 基于倒塌分析的结构性能评估方法 | 第137-157页 |
·结构倒塌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137页 |
·结构的安全储备 | 第137-141页 |
·构件层次安全储备 | 第138页 |
·结构体系安全储备 | 第138-141页 |
·结构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的评估方法 | 第141-144页 |
·结构抗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1-143页 |
·结构倒塌储备系数CMR | 第143-144页 |
·基于CMR的结构性能评估方法 | 第144-156页 |
·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地震动选择 | 第145-146页 |
·倒塌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 | 第146-147页 |
·结构中值倒塌强度的确定 | 第147页 |
·设计谱形状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147-152页 |
·结构抗倒塌富裕度CMR的调整 | 第152-153页 |
·各种不确定性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可接受的调整后的倒塌富裕度 | 第155-156页 |
·结构性能评估标准 | 第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七章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抗倒塌性能评估 | 第157-177页 |
·Y算例设计 | 第157页 |
·各算例出铰顺序验证 | 第157-162页 |
·抗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62-172页 |
·PGA描述的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163-166页 |
·S_a(T)描述的结构易损性曲线 | 第166-170页 |
·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170-172页 |
·基于罕遇地震CMR的结构抗倒塌性能评估 | 第172-176页 |
·各算例的SSF和ACMR | 第173-174页 |
·各算例的βTOT和ACMR允许值 | 第174-175页 |
·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评估 | 第175-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77-182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77-180页 |
·研究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3页 |
附录A 第2 章算例的构件尺寸 | 第193-197页 |
附录A.1 算例Y1 系列 | 第193-194页 |
附录A.2 算例Y2 系列 | 第194-195页 |
附录A.3 算例Y3 系列 | 第195-197页 |
附录B 地震记录和BETA谱 | 第197-200页 |
附录B.1 各算例的地震记录 | 第197-198页 |
附录B.2 各算例的地震记录Beta谱 | 第198-200页 |
附录C 第8 章模型构件尺寸 | 第200-202页 |
附录C.1 8 层模型 | 第200页 |
附录C.2 12 层模型 | 第200-201页 |
附录C.3 16 层模型 | 第201页 |
附录C.4 20 层模型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204-207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