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引言 | 第8-12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1、主要观点 | 第9-10页 |
| 2、主要生产函数 | 第10-11页 |
| (三) 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 二、知识的特征 | 第12-14页 |
| 三、模型叙述 | 第14-26页 |
| (一) 产出与研究时间的决定 | 第15-18页 |
| 1、最大研究时间的决定 | 第15-16页 |
| 2、实际研究时间的决定 | 第16页 |
| 3、实际研究时间和最大研究时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 4、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区别 | 第17-18页 |
| (二) 各要素的贡献与报酬与“智力红利” | 第18-19页 |
| (三) 知识溢出过程 | 第19-21页 |
| (四) 智力红利的性质与最优市场规模 | 第21-23页 |
| (五) 最终生产函数的表达、问题及解释 | 第23-25页 |
| (六) 知识增长的自我实现 | 第25-26页 |
| 四、生产函数的实际应用 | 第26-37页 |
| (一) “大学生找工作难”问题的模型解释 | 第26-29页 |
| (二) 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与“知识生产全球化” | 第29-31页 |
| 1、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 第29-30页 |
| 2、“知识全球化” | 第30-31页 |
| (三) 对人才的正确评价的重要意义 | 第31-33页 |
| (四) 中国知识产业的现状 | 第33-37页 |
| 1、中国知识产业现状概述 | 第33-34页 |
| 2、中国研究人员的“智力红利”问题 | 第34-37页 |
| 五、总结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感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