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大断面交叉隧洞稳定性分析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高地应力交叉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内外对于交叉隧道(洞)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交叉隧道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特点及新研究发展方向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与判据 | 第20-30页 |
|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 ·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 | 第20页 |
| ·地应力 | 第20-21页 |
| ·岩体力学性质 | 第21页 |
| ·工程因素 | 第21-22页 |
| ·地下水 | 第22页 |
| ·时间因素 | 第22页 |
| ·高地应力围岩破坏机理与类型 | 第22-26页 |
| ·高地应力围岩破坏机理 | 第22-24页 |
| ·围岩破坏类型分析 | 第24-26页 |
| ·地下洞室开挖围岩力学形态 | 第26-27页 |
| ·围岩失稳的判据 | 第27-29页 |
| ·围岩强度判据 | 第27页 |
| ·围岩极限应变判据 | 第27-28页 |
| ·围岩向洞内收敛位移和“收敛比”判据 | 第28页 |
| ·基于突变理论的判据 | 第28-29页 |
| ·熵突变判据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锦屏工程地质条件及交叉隧洞围岩失稳分析 | 第30-37页 |
|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特点 | 第30-32页 |
| ·区域地质和地质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 ·基本地质条件及评价 | 第31页 |
| ·隧洞围岩力学参数指标 | 第31-32页 |
| ·交叉隧洞空间布置分析 | 第32-33页 |
| ·隧洞交叉段支护方案 | 第33页 |
| ·交叉隧洞围岩失稳分析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高地应力交叉隧洞围岩力学行为仿真分析 | 第37-53页 |
| ·ABAQUS简介 | 第37页 |
| ·交叉隧洞开挖仿真分析 | 第37-50页 |
| ·计算模型 | 第37-39页 |
|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 | 第39页 |
| ·计算参数 | 第39-40页 |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40-50页 |
| ·基于仿真结果的支护方案优化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交叉隧洞开挖围岩监测与分析 | 第53-62页 |
| ·现场试验仪器布设 | 第53-56页 |
| ·锚杆应力计 | 第53-55页 |
| ·收敛观测 | 第55-56页 |
| ·现场实测结果及其分析 | 第56-60页 |
| ·锚杆应力计监测结果 | 第56-58页 |
| ·收敛观测膜片观测结果 | 第58-60页 |
| ·开挖施工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