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 综述一:循经高温现象的医学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1. 概述 | 第15页 |
| 2. 循经高温现象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 3. 循经高温现象的分布特点 | 第15-16页 |
| 4. 循经高温现象产生的诱发因素 | 第16页 |
| 5. 循经高温现象产生的机制 | 第16-20页 |
| 6. 循经高温现象的动物模型研究 | 第20-21页 |
| 7. 小结 | 第21-22页 |
| 综述二:解偶联蛋白1(UCP_1)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及能量代谢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 1. 概述 | 第22页 |
| 2. 解偶联蛋白家族(UCPs)的基本介绍 | 第22-23页 |
| 3. 解偶联蛋白家族(UCPs)的产热机制 | 第23-24页 |
| 4. 解偶联蛋白1(UCP_1)的基本介绍 | 第24页 |
| 5. 解偶联蛋白1(UCP_1)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及能量代谢相关性的研究 | 第24-26页 |
| 6. 小结 | 第26-28页 |
| 正文 | 第28-88页 |
| 前言 | 第28-30页 |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30-31页 |
| 实验一:实验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制作与体表循经高温现象的检测观察 | 第31-77页 |
| 材料 | 第31-32页 |
| 1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 3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 方法 | 第32-36页 |
| 1 实验流程图 | 第32页 |
| 2 动物分组 | 第32页 |
| 3 实验性胆囊炎家兔造模术 | 第32-33页 |
| ·造模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动物观察 | 第33页 |
| ·实验性胆囊炎家兔造模术诱发循经高温现象产生的成功率标准 | 第33页 |
| 4 温度数据测定方法——红外温度计测温法的确立 | 第33-36页 |
| ·红外热像仪图像采集 | 第33-35页 |
| ·红外温度计测温 | 第35-36页 |
| ·红外温度计测温与红外热像仪图像采集的比较 | 第36页 |
| 5 数据库的建立与整合 | 第36页 |
| 6 资料统计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 | 第36-74页 |
| 1 温度数据测定方法——红外温度计测温法的确立 | 第36-41页 |
| ·红外热像仪图像采集结果 | 第36-37页 |
| ·红外温度计测温结果 | 第37-41页 |
| ·红外温度计测温与红外热像仪图像采集结果比较 | 第41页 |
| 2 红外温度计测温方法测定的温度数据 | 第41-62页 |
| ·实验性胆囊炎模型组家兔术后第14天和术前温度 | 第41-52页 |
| ·空白对照组家兔术后第14天和术前温度 | 第52-62页 |
| 3 家兔术后第14天和术前测温结果比较 | 第62-72页 |
| ·实验性胆囊炎模型组家兔术后第14天与术前温度变化比较 | 第62-65页 |
| ·空白对照组家兔第14天与第1天温度变化比较 | 第65-69页 |
| ·实验性胆囊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家兔术后第14天与术前温差比较 | 第69-72页 |
| 4 实验性胆囊炎家兔造模术诱发循经高温现象产生的成功率分析 | 第72-73页 |
| 5 对成功诱发产生的循经高温线的观察结果 | 第73-74页 |
| 讨论 | 第74-77页 |
| 1 循经高温现象的探讨 | 第74页 |
| ·指标的选择 | 第74页 |
| ·循经高温现象的产生机制及其与诱发因素的互联关系 | 第74页 |
| 2 实验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74-77页 |
| ·形态学评价及动态变化 | 第74-76页 |
| ·指标的选择及其与循经高温现象的互联关系 | 第76-77页 |
| 实验二:循经高温现象的产生对脂肪组织中UCP_1mRNA表达的影响 | 第77-87页 |
| 材料 | 第77-78页 |
| 1 实验动物 | 第77页 |
| 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77页 |
| 3 主要仪器 | 第77-78页 |
| 方法 | 第78-82页 |
| 1 实验流程图 | 第78页 |
| 2 动物分组 | 第78页 |
| 3 取材 | 第78-79页 |
| ·取材方法 | 第78页 |
| ·取材范围 | 第78-79页 |
| ·组织样品处理 | 第79页 |
| 4 脂肪组织总RNA提取方法——Trizol法的确立 | 第79-80页 |
| ·UNIQ-10离心柱法提取总RNA | 第79页 |
|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79-80页 |
| ·UNIQ-10离心柱法与Trizol法的比较 | 第80页 |
| 5 逆转录反应(RT) | 第80-81页 |
| ·反应体系 | 第81页 |
| ·反应条件 | 第81页 |
| 6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81-82页 |
| ·引物设计 | 第81页 |
| ·反应体系 | 第81页 |
| ·反应条件 | 第81-82页 |
| ·指标检测 | 第82页 |
| 7 资料统计方法 | 第82页 |
| 结果 | 第82-85页 |
| 1 脂肪组织总RNA提取方法——Trizol法的确立 | 第82-83页 |
| ·UNIQ-10离心柱法和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纯度比较 | 第82页 |
| ·UNIQ-10离心柱法和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完整性比较 | 第82-83页 |
| ·UNIQ-10离心柱法和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比较结果 | 第83页 |
| 2 循经高温反应脂肪组织中UCP_1mRNA表达的变化 | 第83-85页 |
| 讨论 | 第85-87页 |
| 1 循经高温现象与脂肪组织产热与能量代谢的互联关系 | 第85页 |
| 2 UCP_1与脂肪组织产热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 第85页 |
| 3 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建立与评价 | 第85-87页 |
| ·实时定量PCR技术优势性浅析 | 第85-86页 |
| ·指标的选择及其互联关系 | 第86-87页 |
| 两部分实验小结 | 第8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 附表 | 第95-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