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利普哈特与共识民主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及写作目的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共识民主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6-23页 |
一、共识民主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6-19页 |
(一) 共识民主理论的现实背景 | 第16-17页 |
(二) 共识民主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7-19页 |
二、共识民主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共识民主模式的要素分析 | 第23-52页 |
一、十大要素 | 第23-24页 |
二、要素分析 | 第24-47页 |
(一) 政党制度 | 第24-27页 |
(二) 行政机关的类型 | 第27-29页 |
(三)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 第29-31页 |
(四) 选举制度 | 第31-35页 |
(五) 利益集团制度 | 第35-37页 |
(六) 联邦制—地方分权 | 第37-41页 |
(七) 立法机关的构成 | 第41-44页 |
(八) 宪法的刚性 | 第44-45页 |
(九) 司法审查 | 第45-46页 |
(十)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第46-47页 |
三、二维概念图 | 第47-52页 |
第三章 建设共识民主制度 | 第52-61页 |
一、共识民主模式的优越性 | 第52-57页 |
(一) 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暴力的政府绩效方面的优越性 | 第52-54页 |
(二) 在民主的品质方面的优越性 | 第54-57页 |
二、建立共识民主制度的有利条件 | 第57-58页 |
三、建立共识民主制度的不利条件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共识民主理论评析 | 第61-67页 |
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61页 |
二、共识民主理论的不足之处 | 第61-67页 |
(一) 概念上的缺陷 | 第61-63页 |
(二) 变量选用及分组上的问题 | 第63-64页 |
(三) 利普哈特案例分析的合适性问题 | 第64-65页 |
(四) 二维概念图的缺陷 | 第65页 |
(五) 理论研究的主观色彩及对利普哈特的结论的批判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