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 第10-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7-18页 |
2 双核结构的基本理论 | 第18页 |
·双核结构的内涵 | 第18页 |
·济—青双核结构双核空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18页 |
3 相互作用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 第18-19页 |
·相互作用模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不同时期济—青双核结构的识别 | 第21-33页 |
1 青岛开埠前 | 第21页 |
2 济—青双核结构形成 | 第21-24页 |
·德占胶州湾、济南开埠 | 第21-22页 |
·济—青双核结构形成的条件 | 第22-24页 |
3 计划经济时代济—青双核结构的识别 | 第24-25页 |
4 近20 年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演变 | 第25-27页 |
·分形理论 | 第25-26页 |
·城市规模分布模型与分形模型的关系及意义 | 第26页 |
·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 第26-27页 |
5 当前山东省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识别 | 第27-33页 |
·中心城市的识别 | 第27-29页 |
·山东省门户城市的识别 | 第29-31页 |
·济—青双核结构的仿生自组织演化过程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 | 第33-47页 |
1 德占日踞时期 | 第33-36页 |
·合作关系 | 第33-34页 |
·竞争关系 | 第34-36页 |
2 计划经济时代的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 | 第36-37页 |
·相互合作 | 第36页 |
·济—青两地发展优势比较 | 第36-37页 |
3 市场经济时代济—青双核结构的空间关系 | 第37-47页 |
·1978-1992 年济—青双核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近年来济—青双核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38-42页 |
·近年来济—青双核结构的相互竞争 | 第42-44页 |
·影响两地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的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第47-55页 |
1 双核结构与腹地的作用机制 | 第47-48页 |
2 对山东省经济转型的影响 | 第48-50页 |
·农业产业化趋势初现 | 第48-49页 |
·工业的近代化趋势明显 | 第49-50页 |
3 对山东省经济格局的影响 | 第50-55页 |
·山东城市体系经济格局的南北差异 | 第50页 |
·构成山东省城市体系圈层结构 | 第50-55页 |
第六章 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的协调策略分析 | 第55-60页 |
1 生态位 | 第55页 |
2 潜在生态位与选择性变异策略 | 第55-57页 |
·济南的潜在生态位 | 第55-56页 |
·青岛的潜在生态位 | 第56-57页 |
3 生态位分离与错位竞争策略 | 第57-58页 |
4 生态位扩充与互惠共生策略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发表科研论文、参与科研项目一览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