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比较与墨家的兴衰探微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选题说明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墨孔的几个重要论争 | 第11-22页 |
一、墨子"兼爱"和孔子"仁爱"的比较 | 第11-16页 |
(一) 墨出于儒而非儒的猜测 | 第11-12页 |
(二) 墨孔对"爱"理解差异形成的原因 | 第12-13页 |
(三) 两者对兼爱和仁爱的表达 | 第13-14页 |
(四) 两者对兼爱和仁爱的深化理解 | 第14-15页 |
(五) 兼爱、仁爱的共通点 | 第15-16页 |
二、墨孔义利关系的比较 | 第16-20页 |
(一) 墨孔两者如何看待义利 | 第16-18页 |
1、孔子重义,罕言利 | 第16-17页 |
2、墨子尚利贵义 | 第17-18页 |
(二) 墨孔义利观差异的成因 | 第18-20页 |
1、社会的历史背景的差异 | 第18-19页 |
2、两者对义利的理解差异 | 第19-20页 |
3、两种义利观的相似处 | 第20页 |
三、墨孔的鬼神、丧葬礼制比较 | 第20-22页 |
(一) 两家对"天道鬼神"不同看法 | 第20-21页 |
(二) 两家丧葬观的差别 | 第21页 |
(三) 两家礼乐观的不同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儒墨的文化差异 | 第22-30页 |
一、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 | 第22-24页 |
(一) 中国人信仰的发端 | 第22-23页 |
(二) 中国人信仰的逐渐形成 | 第23页 |
(三) 中国人心态的两面性 | 第23-24页 |
二、儒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 第24-26页 |
三、儒墨价值标准的不同 | 第26-27页 |
四、儒墨价值取向的差异 | 第27-29页 |
五、两家社会基础的不同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墨学中绝与复兴以及相关论述 | 第30-34页 |
一、墨家的中绝 | 第30-32页 |
二、墨学在近世的复兴 | 第32-34页 |
三、墨学研究的三种方法 | 第34页 |
第五章 墨儒两家的合流 | 第34-41页 |
一、儒墨两家相通的理想追求 | 第34-36页 |
二、以儒家为参照的学科特色 | 第36-38页 |
三、孟子距杨墨的原因 | 第38-39页 |
四、对杨近墨远的分析 | 第39-40页 |
五、孟子对墨学的吸收和消解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