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2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五) 脱落标准 | 第14页 |
二、颈性症状关联性的研究法 | 第14-24页 |
(一) 病例和数据的收集及分组方法 | 第14-15页 |
1、病例和数据的收集 | 第14-15页 |
2、病例的分组方法 | 第15页 |
(二) 相关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三) 病人依从性保证 | 第16页 |
(四) 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五) 结果 | 第16-24页 |
1、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 第16页 |
2、检查及治疗安全性检测评价 | 第16页 |
3、临床意义研究及结果 | 第16-17页 |
4、颈椎组中相关指标及关联性研究及结果 | 第17-24页 |
(1) 相关病史的研究 | 第17-19页 |
(2) 相关症状的研究 | 第19-22页 |
(3) 相关伴随症状的研究 | 第22-24页 |
三、牵引、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24-29页 |
(一) 对象和方法 | 第24页 |
(二) 对照和治疗 | 第24-25页 |
(三) 治疗后不同时期的疗效研究 | 第25-29页 |
1、牵引和手法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5-26页 |
2、牵引和手法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6-27页 |
3、牵引和手法治疗半年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7-28页 |
4、牵引和手法治疗1周、1个月、半年后的疗效对照 | 第28页 |
5、结论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7页 |
一、寰枢关节不完全损伤的相关基础研究 | 第29-30页 |
(一) 寰枢关节的相关解剖、生理 | 第29页 |
(二) 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的病因、病理及发生机理 | 第29-30页 |
二、颈椎的内外动静力平衡的重要性和其与颈性眩晕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三、关于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断 | 第31-32页 |
(一) 关于寰枢关节X线影像学诊断的思考 | 第31页 |
(二) 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与颈椎病相关症状的关系鉴别 | 第31-32页 |
四、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治疗 | 第32-33页 |
(一) 主要治疗方法 | 第32页 |
(二) 寰枢关节半脱位和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治疗的区别 | 第32-33页 |
五、研究的目的及结论 | 第33-34页 |
六、探讨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临床诊断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34-35页 |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八、设想与展望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