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 针刺对便秘症状的胃肠功能影响机理研究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3页 |
·针刺对便秘肠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第13-15页 |
·针刺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针刺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 第14页 |
·针刺对排便造影的影响 | 第14页 |
·针刺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14-15页 |
·针刺对便秘肠功能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 第15-16页 |
·针刺对便秘模型大鼠排便症状的影响 | 第15页 |
·针刺对肠肌电的影响 | 第15页 |
·针刺对于其他功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结语 | 第16页 |
2 大肠经、脏腑与脑相关性研究 | 第16-21页 |
·引言 | 第16页 |
·古代理论 | 第16-17页 |
·大肠经与本腑的联系 | 第16-17页 |
·大肠经与肺的联系 | 第17页 |
·大肠经与脑的关系 | 第17页 |
·临床应用 | 第17-20页 |
·大肠经与本腑、肺及脑关系的基础研究 | 第20-21页 |
·结语 | 第21页 |
3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 第21-28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文献检索策略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文献质量评价 | 第22-23页 |
·疗效指标 | 第23页 |
·Meta分析 | 第2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3页 |
·发表性偏倚的检测 | 第23页 |
·结果 | 第23-27页 |
·文献基本情况 | 第23页 |
·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 | 第23页 |
·纳入试验的质量评价 | 第23-24页 |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4页 |
·不良反应、脱落的报道 | 第24页 |
·针灸治疗便秘的Meta分析 | 第24-26页 |
·其他结局指标 | 第26-27页 |
·安全性及随访 | 第27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7页 |
·本研究评价的局限性 | 第2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7-28页 |
实验研究 | 第28-36页 |
1 实验动物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8页 |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动物模型复制和针刺治疗 | 第28-29页 |
·便秘模型大鼠复制 | 第29页 |
·便秘模型大鼠针刺治疗与穴位选取 | 第29页 |
·各组大鼠样品制备 | 第29页 |
·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测定 | 第29-30页 |
·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测定 | 第30页 |
·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各组大鼠排便情况观察 | 第31-34页 |
·各组大鼠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第31-32页 |
·各组大鼠粪便粒数比较 | 第32-33页 |
·各组大鼠粪便重量比较 | 第33-34页 |
·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比较 | 第34-36页 |
·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含量比较 | 第34页 |
·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1 现代医学对经穴——内脏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 | 第36-37页 |
2 针刺对于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图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