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悬索桥主缆线形程序开发与参数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悬索桥及其缆索线形计算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8-12页 |
·悬索桥发展概况 | 第8-11页 |
·悬索桥缆索线形计算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目的和任务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悬索桥缆索线形计算理论 | 第16-25页 |
·索的平衡微分方程 | 第16-18页 |
·基本假定 | 第16-17页 |
·单索平衡微分方程 | 第17-18页 |
·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的抛物线理论 | 第18-20页 |
·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的悬链线理论 | 第20-22页 |
·悬索桥其它主缆分段线形理论 | 第22-24页 |
·直线索段方法 | 第22-23页 |
·抛物线索段方法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悬索桥成桥状态和空缆状态主缆线形 | 第25-39页 |
·悬索桥成桥状态主缆线形 | 第25-30页 |
·成桥线形的要求 | 第25页 |
·构件质量守恒和无应力长度不变原理 | 第25页 |
·成桥线形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成桥状态程序编制流程图 | 第26-30页 |
·悬索桥空缆状态主缆线形及预偏量 | 第30-35页 |
·索鞍预偏的原因 | 第30页 |
·空缆线形和预偏的倒拆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空缆线形和预偏量的正装分析法 | 第31页 |
·悬索桥空缆状态程序编制流程图 | 第31-35页 |
·索夹安装位置计算理论 | 第35-36页 |
·索夹安装位置程序编制流程图 | 第35-36页 |
·索鞍处主缆长度修正方法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程序正确性验证 | 第39-52页 |
·理论算例1 | 第39-41页 |
·理论背景 | 第39页 |
·工程概况及及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理论算例2 | 第41-44页 |
·理论背景 | 第41页 |
·工程概况及及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工程实例 | 第44-50页 |
·工程概况 | 第44页 |
·技术标准及主要构件设计 | 第44-46页 |
·Midas 软件的建模过程和提取的结果 | 第46-47页 |
·普立悬索桥成桥状态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普立悬索桥空缆状态对比分析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悬索桥成桥状态参数分析 | 第52-82页 |
·引言 | 第52页 |
·缆索线形参数分析 | 第52-64页 |
·缆索线密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吊杆力的影响 | 第55-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缆索最大轴力参数分析 | 第64-73页 |
·引言 | 第64页 |
·缆索线密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矢跨比的影响 | 第65-67页 |
·桥塔高差的影响 | 第67-68页 |
·吊杆轴轴力的影响响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页 |
·缆索无应力长度参数分析 | 第73-82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矢跨比的影响 | 第74-75页 |
·索截面积的影响 | 第75-76页 |
·索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吊杆力的影响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悬索桥空缆状态参数分析 | 第82-97页 |
·引言 | 第82页 |
·索鞍预偏量的参数分析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页 |
·索线密度的影响 | 第82-84页 |
·索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索截面积的影响 | 第86-87页 |
·矢跨比的影响 | 第87-89页 |
·左右边跨跨度比的影响 | 第89-91页 |
·吊杆力的影响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在学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著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