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2 IPv6 网络协议的分析 | 第13-20页 |
·当前协议的局限 | 第13-14页 |
·IPv6 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 第14-19页 |
·IPv6 协议的主要优点 | 第14页 |
·IPv6 的报头结构 | 第14-16页 |
·IPv6 的地址结构 | 第16-17页 |
·ICMPv6 协议 | 第17-18页 |
·IPv6 的域名系统 | 第18页 |
·IPv6 路由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IPv4 向 IPv6 过渡技术研究 | 第20-26页 |
·过渡的必要性与难点 | 第20页 |
·过渡的现状与原则 | 第20-21页 |
·过渡技术分析 | 第21-24页 |
·双协议栈及优缺点 | 第21-22页 |
·隧道技术及优缺点 | 第22-23页 |
·翻译转换技术及优缺点 | 第23-24页 |
·过渡技术总结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4 基于 IVI 的 IPv4/v6 互通网关设计 | 第26-44页 |
·IVI 技术介绍 | 第26-27页 |
·互通网关的设计 | 第27-36页 |
·互通网关设计的原则 | 第27-28页 |
·系统组成结构 | 第28页 |
·协议翻译过程的研究 | 第28-31页 |
·DNS-ALG 对DNS 报文的处理 | 第31-32页 |
·系统整个工作过程 | 第32-36页 |
·性能瓶颈与单点故障问题 | 第36-42页 |
·负载平衡机制 | 第36-37页 |
·动态自适应双阈值算法 | 第37-38页 |
·调度算法分析 | 第38页 |
·加权轮询调度算法 | 第38-40页 |
·负载平衡实现算法 | 第40-42页 |
·系统健壮性分析 | 第42页 |
·IVI 互通网关的部署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校园网升级策略 | 第44-53页 |
·当前校园网分析 | 第44页 |
·校园网IPv6 技术升级原则与方式 | 第44-46页 |
·校园网IPv6 技术升级原则 | 第44-45页 |
·校园网升级的方式 | 第45-46页 |
·校园网过渡策略的具体应用 | 第46-52页 |
·IPv4/IPv6 双栈网的改造与建设 | 第47-48页 |
·纯IPv6 网络的建设 | 第48页 |
·IVI 技术的应用 | 第48-50页 |
·信息资源及应用系统IPv6 升级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3-62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53页 |
·OMNeT++仿真平台介绍 | 第53-55页 |
·OMNeT++仿真平台特点 | 第53-54页 |
·OMNeT++模型的结构 | 第54页 |
·OMNeT++的建模流程 | 第54-55页 |
·基于OMNeT++的系统仿真实现 | 第55-58页 |
·IVI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NAT-PT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测试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DNS 的响应时间 | 第58-59页 |
·数据包往返时延 | 第59-60页 |
·系统的吞吐率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工作总结 | 第62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