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2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相关研究 | 第17-35页 |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与住区相关的城市理论 | 第17-20页 |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适宜居住性理论 | 第21-22页 |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国外住区的发展及其启示 | 第25-33页 |
·欧美——TOD、TND 社区 | 第25-30页 |
·日本——集合住宅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35-49页 |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提出 | 第35-37页 |
·城市街区的内涵 | 第35页 |
·城市街区的特性 | 第35-36页 |
·城市街区与城市的关系 | 第36页 |
·城市街区与城市街区型住区 | 第36-37页 |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分类 | 第37-40页 |
·按照所处位置分类 | 第37页 |
·按照街区单元内住宅建筑的组合模式分类 | 第37-38页 |
·按照住宅层数分类 | 第38-40页 |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内涵 | 第40-44页 |
·功能混合的布局方式 | 第40-41页 |
·多样化的住宅建筑 | 第41-42页 |
·网络状的社区道路 | 第42-43页 |
·舒适精彩的社区街道 | 第43页 |
·系列的公共空间 | 第43-44页 |
·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 | 第44页 |
·城市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的比较性研究 | 第44-47页 |
·从住区功能及形态角度比较 | 第44-45页 |
·从与城市关系角度比较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 第49-89页 |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历史渊源 | 第49-55页 |
·我国传统的居住社区模式 | 第49-52页 |
·传统居住社区对当代住区的启示 | 第52-55页 |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产生的背景 | 第55-62页 |
·居住小区模式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 第55-58页 |
·和谐的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对新型住区模式的要求 | 第58-60页 |
·当前社会背景促使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产生 | 第60-62页 |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现状调研与评价 | 第62-77页 |
·实例一:北京建外SOHO | 第62-67页 |
·实例二:北京后现代城 | 第67-70页 |
·实例三:重庆保利香槟花园 | 第70-71页 |
·实例四:深圳万科四季花城 | 第71-74页 |
·对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总体评价 | 第74-77页 |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动力机制 | 第77-78页 |
·根本动力 | 第77页 |
·直接动力 | 第77-78页 |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 第78-87页 |
·传统“居住小区”设计思想根深蒂固 | 第78-79页 |
·社会经济现状要求建立封闭的住区模式 | 第79-80页 |
·当前规划结构的确定以“居住小区”模式为基础 | 第80-85页 |
·当前住区开发模式必然导致封闭的住区模式 | 第85-86页 |
·当前住区管理模式无法支撑开放的住区模式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对策研究 | 第89-121页 |
·适于我国的城市街区型住区模式 | 第89-93页 |
·适宜的住区结构 | 第89-90页 |
·适宜的区位选址 | 第90-91页 |
·适宜的街区规模 | 第91-93页 |
·规划对策 | 第93-120页 |
·建立住区规划的城市观 | 第93-98页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 | 第98-110页 |
·城市设计的引导 | 第110-114页 |
·社区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114-118页 |
·公共政策的支撑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在城市规划层面引导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的实践研究——以开县东部新城规划设计为例 | 第121-131页 |
·项目概述 | 第121-123页 |
·项目背景 | 第121-122页 |
·规划设计理念 | 第122-123页 |
·控规层面的引导 | 第123-127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123-124页 |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124-125页 |
·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 | 第125-126页 |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126-127页 |
·城市设计层面的引导 | 第127-129页 |
·街道界面控制 | 第127-128页 |
·街道空间尺度控制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 结语 | 第131-13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研究体会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