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新诗论文

刘半农新诗理论探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前言第8-11页
第一章 刘半农新诗理论的内涵第11-23页
 第一节 率意言情的真诗观第11-14页
  一、抒写真实的诗歌内容第11-12页
  二、自然自由的传达方式第12-13页
  三、明白质朴的审美效果第13-14页
 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第14-18页
  一、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第15-16页
  二、增多诗体第16-17页
  三、方言入诗第17-18页
 第三节 刘半农诗论在创作中的体现第18-23页
  一、对人间情怀的真实流露第18-20页
  二、对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第20-23页
第二章 刘半农新诗理论的成因第23-30页
 第一节 文学革命思潮的影响第23-24页
 第二节 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4-25页
 第三节 文学资源的滋养第25-27页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第25-26页
  二、译介外国诗歌对“增多诗体”的影响第26-27页
 第四节 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的熏染第27-30页
  一、家庭环境为他诗歌率意言情的真实观奠定了基础第27-28页
  二、教育背景促成了他对新诗形式的变革第28-30页
第三章 刘半农新诗理论的价值与缺失第30-38页
 第一节 刘半农新诗理论的价值第30-35页
  一、率先提出新诗理论变革的构想第30-31页
  二、自觉理性地纠正了偏激的变革态度第31-34页
  三、积极发掘民间资源的审美价值第34-35页
 第二节 刘半农新诗理论的缺失第35-38页
  一、对新诗本体问题的探讨不足第35-37页
  二、对不同诗体的特性未作明辨第37-38页
第四章 对评价刘半农新诗理论的几点意见第38-44页
 第一节 刘半农力倡并践行民歌创作并非“文艺游戏”第38-40页
 第二节 刘半农重视民歌并非只为“宣传启蒙”第40-42页
 第三节 刘半农对新诗形式的变革并非只是“修修补补”第42-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8-49页
后记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苦难叙事
下一篇:《天雨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