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理论框架分析 | 第14-26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 | 第14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14-17页 |
| ·货币政策工具 | 第15页 |
| ·操作目标 | 第15-16页 |
| ·中间目标 | 第16页 |
| ·最终目标 | 第16页 |
| ·中央银行 | 第16页 |
| ·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16-17页 |
| ·企业与居民 | 第17页 |
| ·货币政策的传导模式 | 第17-18页 |
| ·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模式 | 第17-18页 |
| ·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模式 | 第18页 |
| ·货币渠道传导机制 | 第18-21页 |
| ·利率渠道传导机制 | 第19页 |
| ·汇率渠道传导机制 | 第19-20页 |
| ·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机制 | 第20-21页 |
| ·信贷渠道传导机制 | 第21-26页 |
| ·银行贷款渠道传导机制 | 第21-22页 |
|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机制 | 第22-26页 |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与现状 | 第26-32页 |
| ·货币政策直接传导阶段 | 第26页 |
| ·货币政策直接传导向间接传导转变阶段 | 第26-28页 |
| ·1984-1993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6-27页 |
| ·1994-1997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7-28页 |
| ·货币政策间接传导阶段 | 第28-32页 |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32-44页 |
| ·建模 | 第32页 |
|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32-34页 |
| ·经济变量的选取 | 第32-33页 |
| ·数据说明与处理 | 第33-34页 |
| ·平稳性检验 | 第34-36页 |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36-38页 |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8-40页 |
| ·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 ·脉冲响应 | 第40-42页 |
| ·方差分解 | 第42页 |
| ·实证结论 | 第42-44页 |
| 第5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4-52页 |
| ·传导主体的缺陷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足 | 第44-48页 |
| ·中央银行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4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4-46页 |
| ·国有企业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居民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传导载体的缺陷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足 | 第48-50页 |
| ·货币市场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资本市场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传导杠杆的缺陷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足 | 第50-52页 |
| ·利率制度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汇率制度的缺陷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第6章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第52-58页 |
| ·加快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改革 | 第52-54页 |
| ·提高央行调控能力 | 第52页 |
|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 第52-53页 |
| ·加大国有企业体制转变 | 第53页 |
| ·拓宽居民投融资渠道 | 第53-54页 |
|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市场载体建设 | 第54-56页 |
| ·健全货币市场组织体系 | 第54-55页 |
| ·健全发展资本市场 | 第55-56页 |
| ·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杠杆的改革 | 第56-58页 |
|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56页 |
| ·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