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课题来源 | 第10-13页 |
·"都市样本" | 第10-11页 |
·"城市岛屿"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城市更新 | 第13-14页 |
·北京旧城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从文字介质到图像介质 | 第18页 |
·从空间形态到空间实践 | 第18-19页 |
·从纵向比较到横向比较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研究范围 | 第20-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城市空间形态概述 | 第26-33页 |
·城市空间的整合 | 第28-30页 |
·城市空间的分类 | 第29页 |
·城市空间的要素 | 第29-30页 |
·城市中的空间 | 第30-31页 |
·城市空间的物理属性 | 第30页 |
·城市空间的认知属性 | 第30-31页 |
·空间中的城市 | 第31-33页 |
·城市空间与社会生产 | 第31-32页 |
·城市空间与人类生活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北京金融街调研 | 第33-61页 |
·北京金融街概况 | 第33-43页 |
·规划范围 | 第33-34页 |
·历史沿革 | 第34-43页 |
·北京金融街建设 | 第43-46页 |
·政府决策 | 第43-44页 |
·开发过程 | 第44-46页 |
·北京金融街现状分析 | 第46-59页 |
·经济地位 | 第46-47页 |
·功能配置 | 第47-50页 |
·地块划分 | 第50-55页 |
·绿化分布 | 第55-56页 |
·城市天际线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北京金融街地区的城市形态与肌理研究 | 第61-90页 |
·北京金融街地区城市形态与肌理的三个典型历史时期 | 第61-67页 |
·北京金融街地区的"都市样本" | 第61-64页 |
·从四合院、大院到金融街的城市空间肌理变化 | 第64-67页 |
·北京金融街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67-74页 |
·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 第67-69页 |
·前景与背景关系的消失 | 第69-71页 |
·城市二级网络的消失 | 第71-74页 |
·混合度降低 | 第74页 |
·北京金融街的城市空间序列 | 第74-85页 |
·空间规则与交往模式的关系 | 第74-78页 |
·道路密度降低 | 第78-83页 |
·街道界面 | 第83-84页 |
·多样性减少 | 第84-85页 |
·北京金融街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社会经济动因 | 第85-88页 |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 | 第85-86页 |
·以"土地开发为导向"的城市建设 | 第86-87页 |
·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5页 |
注释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 | 第102-105页 |
附表一 图片来源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