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25页 |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 第9-13页 |
一.选题 | 第9-11页 |
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冷战国际史对朝鲜半岛分裂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二.国际政治学界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三.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注释 | 第22-25页 |
第一章 结构主义及其国际政治学中的结构现实主义 | 第25-49页 |
第一节 结构及结构主义 | 第25-29页 |
一.结构的定义和特征 | 第25-26页 |
二.结构主义的发轫及其发展脉络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中的体系理论 | 第29-36页 |
一.国际政治学科中的层次分析法 | 第30-31页 |
二.国际政治学中的体系理论 | 第31-36页 |
第三节 结构现实主义及其发展 | 第36-43页 |
一.结构现实主义 | 第37-40页 |
二.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9页 |
第二章 战时向战后国际政治结构转换时期有关朝鲜半岛的构想(1941-45) | 第49-83页 |
第一节 战时向战后国际政治结构转换时期美苏对战后国际结构和朝鲜半岛未来的展望 | 第50-59页 |
一.战时国际政治结构向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转换 | 第50-51页 |
二.美国和苏联对战后国际结构的构想和评估 | 第51-57页 |
三.美苏对在战后国际政治结构中解决朝鲜问题的构想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中美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承认问题上的博弈 | 第59-65页 |
一.中国国民政府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态度 | 第59-60页 |
二.美国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态度 | 第60-65页 |
第三节 国际政治结构的现实发展趋势与朝鲜半岛问题 | 第65-77页 |
一.美苏在欧洲的互动 | 第65-68页 |
二.美苏在东亚的互动 | 第68-73页 |
三.美苏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及其随后的互动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注释 | 第79-83页 |
第三章 战后国际政治结构初创时期与朝鲜半岛分裂之始(1945-48) | 第83-124页 |
第一节 战后国际政治结构初创时期围绕朝鲜半岛的外交互动 | 第83-93页 |
一.解放初期朝鲜半岛的政治局面 | 第83-88页 |
二.莫斯科外长会议对朝鲜问题的讨论 | 第88-90页 |
三.美苏联合委员会对朝鲜问题的会商 | 第90-93页 |
第二节 苏联在北部朝鲜的政策 | 第93-106页 |
一.苏联与北部朝鲜政坛的洗牌 | 第94-100页 |
二.苏联与北部朝鲜的社会改革 | 第100-103页 |
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美国在南部朝鲜的政策 | 第106-118页 |
一.美国军政府对各种政治力量的遴选 | 第107-112页 |
二.美国军政府的土地政策 | 第112-116页 |
三.大韩民国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注释 | 第119-124页 |
第四章 战后国际政治结构定型时期半岛分裂的固定化(1950-53) | 第124-152页 |
第一节 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定型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 第124-134页 |
一.朝鲜战争的起因 | 第125-130页 |
二.朝鲜战争的性质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定型的战后国际政治结构与朝鲜战争的过程 | 第134-141页 |
一.苏朝之间的功能性需求和等级制关系 | 第134-137页 |
二.美韩之间的功能性需求和等级制关系 | 第137-141页 |
第三节 定型的战后国际政治结构与停火谈判 | 第141-147页 |
一.苏联在停火谈判中对中朝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二.美国在停火谈判中对韩国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页 |
注释 | 第147-152页 |
结语 | 第152-161页 |
参考资料 | 第161-171页 |
后记 | 第171-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