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一种亲水性硅烷自组装及其抗蛋白质吸附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前言第12页
   ·自组装膜的结构特点第12-15页
   ·自组装膜的分类第15-17页
   ·分子自组装膜的制备技术第17-19页
     ·化学吸附法第17-18页
     ·物理吸附法第18页
     ·旋涂法第18页
     ·慢蒸发溶剂法第18-19页
     ·枝接成膜技术第19页
   ·蛋白质吸附的理论及分子机理第19-23页
     ·朗格谬尔模型第20-21页
     ·简单粒子模型第21-22页
     ·扩散粒子模型第22-23页
   ·生物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对蛋白质吸附的影响第23-24页
   ·聚乙二醇/聚氧乙烯类化合物的抗蛋白质吸附应用第24-26页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6-28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26-27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二章 亲水性硅烷的合成及表征第28-37页
   ·前言第28页
   ·实验部分第28-30页
     ·实验原材料第28-29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29-30页
     ·溶剂及反应单体的预处理第30页
     ·亲水性硅烷的制备第30页
   ·测试与表征第30-31页
     ·三甲氧基硅烷活性氢质量分数的测定及转化率的计算第30页
     ·FTIR 表征第30-31页
     ·1H-NMR 表征第31页
   ·硅氢加成反应影响因素研究第31-36页
     ·反应时间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第31-32页
     ·反应温度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第32-33页
     ·催化剂用量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第33页
     ·反应物摩尔比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第33-34页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单烯丙基醚分子量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第34-35页
     ·FTIR 表征第35页
     ·1H-NMR 表征第35-36页
   ·本章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亲水性硅烷自组装的研究第37-50页
   ·前言第37页
   ·实验部分第37-40页
     ·实验原材料第37-38页
     ·硅片的表面处理第38页
     ·自组装实验及其原理第38-40页
   ·测试与表征第40页
     ·X-光电子能谱第40页
     ·原子力显微镜第40页
     ·接触角第40页
     ·扫描电镜第40页
   ·自组装膜的影响因素研究与讨论第40-43页
     ·不同自组装时间对自组装表面的接触角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溶液质量分数对自组装表面的接触角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分子量对自组装表面的接触角的影响第43页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光电子能谱研究第43-45页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原子力分析第45-47页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亲水性分析第47-48页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扫描电镜分析第48-49页
   ·本章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亲水性硅烷自组装膜的抗蛋白质吸附研究第50-67页
   ·前言第50页
   ·考马斯亮蓝测蛋白质吸附原理第50页
   ·实验部分第50-53页
     ·实验原料第50-51页
     ·蛋白质溶液的配制第51页
     ·抗蛋白质吸附的测试第51-52页
     ·标准曲线的拟定第52-53页
     ·紫外分光光度计第53页
     ·原子力第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66页
     ·不同时间对蛋白质吸附情况的影响第53-56页
     ·不同溶液pH 值对蛋白质吸附情况的影响第56-59页
     ·自组装膜在不同蛋白质溶液浓度中对蛋白质吸附的影响第59-61页
     ·静态等温吸附模型建立与平衡吸附常数的确定第61-63页
     ·自组装膜表面蛋白质吸附原子力分析第63-66页
   ·本章 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水相条件下锌催化的羰基化合物的烯丙基化反应
下一篇:基于植物胶粉的反相乳液接枝共聚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