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与趋势述评 | 第13-17页 |
| ·网络成瘾研究 | 第14-15页 |
| ·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 | 第15页 |
| ·青少年网络伦理研究 | 第15-16页 |
| ·青少年网络立法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评述与展望 | 第16-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青少年 | 第17页 |
| ·青少年犯罪 | 第17-18页 |
| ·网络犯罪与青少年网络型犯罪 | 第18-19页 |
| ·政府治理 | 第19页 |
| ·社会化阻断 | 第19-20页 |
| ·治理与政府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难点 | 第22页 |
| 第2章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现状与特点 | 第22-32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现状 | 第23-24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特点 | 第24-26页 |
| ·犯罪主体低龄化 | 第24-26页 |
| ·犯罪手段智能化 | 第26页 |
| ·犯罪后果隐蔽性 | 第26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类型 | 第26-28页 |
| ·自我表现型 | 第26-27页 |
| ·愤怒与抗议型 | 第27页 |
| ·怨恨报复型 | 第27-28页 |
| ·经济利益驱使型 | 第28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表现形式 | 第28-32页 |
| ·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犯罪行为 | 第28-29页 |
| ·以网络为目标的犯罪行为 | 第29-30页 |
| ·网络影响的犯罪行为 | 第30页 |
| ·网络不良交际导致犯罪 | 第30-32页 |
| 第3章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 第32-49页 |
| ·青少年社会化阻断 | 第32-39页 |
| ·角色认同危机 | 第33-34页 |
| ·人际交往障碍 | 第34-37页 |
| ·道德情感缺失 | 第37-39页 |
| ·家庭、学校网络教育缺失 | 第39-42页 |
| ·家庭教育与网络型青少年犯罪 | 第39-41页 |
| ·学校教育与网络型青少年犯罪 | 第41-42页 |
| ·消极的网络文化环境 | 第42-46页 |
| ·网络暴力文化 | 第42-43页 |
| ·网络色情文化 | 第43-45页 |
| ·网络不良交往方式 | 第45-46页 |
| ·网络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46-49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47-48页 |
| ·网络建设与网络行为规范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48页 |
| ·网络不良信息治理瓶颈 | 第48-49页 |
| 第4章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府治理现状与问题 | 第49-55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府治理概述 | 第50-51页 |
| ·"治理"新含义与政府治理 | 第50-51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府治理 | 第51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府治理现状 | 第51-53页 |
| ·政策法规 | 第51-52页 |
| ·机构设置 | 第52-53页 |
| ·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 第53页 |
|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 ·网络立法不完善 | 第53-54页 |
| ·政府行政职能不完善 | 第54页 |
| ·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效果不佳 | 第54-55页 |
| ·社会监督力量薄弱 | 第55页 |
| 第5章 网络型青少年犯罪的政府治理对策 | 第55-60页 |
| ·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规范网络行为 | 第56页 |
| ·完善国家职能,规范网络管理 | 第56-57页 |
| ·加强政府指导,完善行业自律 | 第57-58页 |
| ·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青少年专门网站 | 第58-59页 |
| ·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健康良好的现实和虚拟社会环境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