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 第12-13页 |
第2章 概论 | 第13-30页 |
·染料的含义和基本特性 | 第13页 |
·染料的分类 | 第13-16页 |
·按化学结构分类 | 第13-15页 |
·按应用分类 | 第15-16页 |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 第16-17页 |
·近代印染行业的发展情况 | 第17-19页 |
·印染行业的发展 | 第17-18页 |
·印染废水的特点 | 第18页 |
·印染废水的危害 | 第18-19页 |
·染料废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染料废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偶氮类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2页 |
·UV-fenton法 | 第22-23页 |
·光催化法 | 第23-28页 |
·光催化法概述 | 第23-24页 |
·光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 第24-25页 |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纳米TiO_2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光催化法应用及现存的问题 | 第27-28页 |
·实验内容及方案 | 第28-30页 |
·实验内容 | 第29页 |
·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第3章 实验准备 | 第30-35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实验药品 | 第30-31页 |
·染料废水的配制 | 第31页 |
·染料吸收波长测定 | 第31-32页 |
·H_2O_2的理论投加量 | 第32-33页 |
·实验过程 | 第33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CODcr和CODcr去除率的测定 | 第33页 |
·色度和脱色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染料浓度和染料去除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5-48页 |
·单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41页 |
·二价铁与过氧化氢的比例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35-37页 |
·Fenton试剂用量的影响 | 第37页 |
·纳米TiO_2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pH值的影响 | 第38-39页 |
·避光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正交法确定最佳反应参数 | 第41-43页 |
·单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41页 |
·最佳反应参数的确定 | 第41-43页 |
·UV-fenton/纳米TiO_2催化氧化法与Fenton法的比较 | 第43-47页 |
·Fenton法的最佳参数确定 | 第43-45页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UV-fenton/纳米TiO_2催化氧化法的应用情况讨论 | 第48-54页 |
·UV-fenton/纳米TiO_2催化氧化法对不同浓度的印染废水的应用 | 第48-49页 |
·UV-fenton/纳米TiO_2催化氧化法对不同种类的印染废水的应用 | 第49-53页 |
·活性藏青DW | 第49-50页 |
·直接草绿 | 第50-51页 |
·酸性红B | 第51-52页 |
·不同种类的染料废水对处理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5页 |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