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一、研究的范围与意义 | 第7-9页 |
| 二、研究方法与艺术分期 | 第9页 |
| 三、考察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安阳石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与邺城地区的关系 | 第11-47页 |
| 第一节 安阳石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11-28页 |
| 第二节 安阳石窟的文化环境与宗教背景 | 第28-47页 |
| 第二章 安阳石窟的佛教艺术遗存概况 | 第47-89页 |
| 第一节 灵泉寺石窟与小南海石窟 | 第47-52页 |
| 一、灵泉寺石窟 | 第47-49页 |
| 二、小南海石窟 | 第49-52页 |
| 第二节 安阳石窟造型艺术分类 | 第52-89页 |
| 一、建筑艺术 | 第52-61页 |
| 二、造像艺术 | 第61-72页 |
| 三、庄严纹样 | 第72-82页 |
| 四、刻经书法 | 第82-89页 |
| 第三章 安阳石窟的艺术题材与形式分析 | 第89-269页 |
| 第一节 东魏、北齐时期的题材内涵与形式 | 第89-173页 |
| 一、主要造像与纹样的题材与形式 | 第89-90页 |
| 二、北齐双塔与佛塔源流 | 第90-117页 |
| 三、净土世界与弥勒信仰 | 第117-140页 |
| 四、禅修和观想与艺术形象 | 第140-173页 |
| 第二节 隋代石窟的题材内涵与形式 | 第173-226页 |
| 一、主要造像的题材内涵与形式 | 第173-189页 |
| 二、大住圣窟的"白佛"与"佛影"现象 | 第189-204页 |
| 三、大住圣窟的传法圣师图与七佛图像 | 第204-213页 |
| 四、大住圣窟的成组神王与神王现象 | 第213-226页 |
| 第三节 安阳石窟的刻经及相关链接 | 第226-257页 |
| 第四节 名僧大德与诸宗意识:僧稠、道凭、灵裕、信行的佛教信仰及影响 | 第257-269页 |
| 第四章 安阳石窟佛教艺术的寓意与意象 | 第269-350页 |
| 第一节 形质兼容与诸宗合流演化出的美学内涵 | 第269-304页 |
| 一、发展中的佛教人物形象与审美意象 | 第269-293页 |
| 二、悖论中的佛教造型艺术与佛教美学 | 第293-304页 |
| 第二节 传递与互动:洛阳与安阳及几个相关地区的链接 | 第304-323页 |
| 一、云冈到天龙山到龙门的佛教艺术传动之跻 | 第304-315页 |
| 二、绵延中几个地区佛教艺术传动之跻 | 第315-323页 |
| 第三节 多元因素影响下的"安阳样式" | 第323-327页 |
| 第四节 佛教造型艺术的象征与拓展 | 第327-350页 |
| 结语 | 第350-358页 |
| 附录:魏晋南北朝·隋代佛教美术纪年简表 | 第358-3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2-3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