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送粉管道内煤粉沉积产生机理及防止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第11-12页
    1.3 课题的意义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煤粉颗粒的受力与悬浮速度第15-22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煤粉颗粒相的受力分析第15-19页
        2.2.1 煤粉颗粒的受力第15-18页
        2.2.2 重力的影响变化第18-19页
    2.3 煤粉颗粒的沉降与悬浮第19-22页
        2.3.1 沉降速度第19页
        2.3.2 悬浮速度的工程计算第19-20页
        2.3.3 对不规则形状煤粉颗粒悬浮速度的修正第20-22页
第三章 来流方向对煤粉沉积的影响分析第22-66页
    3.1 入口垂直上升流第22-40页
        3.1.1 数值模型说明第22-23页
        3.1.2 空气相的流动特征分析第23-30页
        3.1.3 煤粉颗粒在弯头内的移动特征分析第30-33页
        3.1.4 煤粉颗粒在弯头出口水平直管道内的移动特征分析第33-40页
    3.2 入口垂直下降流第40-51页
        3.2.1 数值模型说明第40-41页
        3.2.2 空气相的流动特征分析第41-44页
        3.2.3 煤粉颗粒在弯头内的移动特征分析第44-45页
        3.2.4 煤粉颗粒在弯头出口水平直管道中的移动特征分析第45-51页
    3.3 入口水平流第51-64页
        3.3.1 数值模型说明第51-52页
        3.3.2 空气相的流动特征分析第52-55页
        3.3.3 煤粉颗粒在弯头及其入口管道中移动特征分析第55-56页
        3.3.4 煤粉颗粒在弯头出口水平直管道中的移动特征分析第56-64页
    3.4 总结第64-66页
第四章 弯头的弯曲角度和半径对流场的影响分析第66-78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弯头内空气涡流形成过程的差异第66-72页
    4.3 弯头出口直管道内流场特征的变化第72-76页
        4.3.1 入口为上升流第72-73页
        4.3.2 入口为下降流第73-74页
        4.3.3 入口为水平流第74-76页
    4.4 其它第76-77页
    4.5 总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入口平均速度和管径对上升流速度分布的影响第78-87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入口垂直上升流第79页
        5.2.1 数值模型说明第79页
        5.2.2 数据汇总与分析第79页
    5.3 入口垂直下降流第79-83页
        5.3.1 数值模型说明第79-81页
        5.3.2 数据汇总与分析第81-83页
    5.4 入口水平流第83-85页
        5.4.1 数值模型说明第83页
        5.4.2 数据汇总与分析第83-85页
    5.5 总结第85-87页
第六章 送粉管道气浮方案的研究与应用第87-99页
    6.1 引言第87-88页
    6.2 气浮装置第88-90页
    6.3 入口为垂直上升流流场中应用气浮装置的变化分析第90-92页
        6.3.1 数值模型说明第90-91页
        6.3.2 流场特征变化第91-92页
    6.4 入口为垂直下降流流场中应用气浮装置的变化分析第92-94页
        6.4.1 数值模型说明第92页
        6.4.2 流场特征变化第92-94页
    6.5 入口为水平流流场中应用气浮装置的变化分析第94-96页
        6.5.1 数值模型说明第94页
        6.5.2 流场特征变化第94-96页
    6.6 实际应用案例第96-97页
    6.7 总结第97-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附录第102-11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菌酶牙膏预防及缓解轻型RAS的临床疗效研究
下一篇:人工颞下颌关节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