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产业集聚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 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2.1 国外对于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2.2.2 国内对于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2.3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2.3.1 竞争优势研究理论变迁 | 第22-24页 |
2.3.2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表现 | 第24页 |
2.3.3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来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3.1 大数据的界定 | 第25-29页 |
3.1.1 大数据的定义 | 第25页 |
3.1.2 大数据的特征 | 第25-27页 |
3.1.3 大数据技术 | 第27-29页 |
3.2 大数据产业链 | 第29-30页 |
3.3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 第30-36页 |
3.3.1 大数据产业规模加速增长 | 第30-31页 |
3.3.2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不断加深 | 第31-32页 |
3.3.3 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 第32-33页 |
3.3.4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愈发健全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中国大数据产业空间集聚测算 | 第36-44页 |
4.1 产业集聚的测算方法 | 第36-38页 |
4.2 中国大数据产业空间集聚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4.2.1 E-G指数测算结果 | 第39-40页 |
4.2.2 区位熵测算结果 | 第40-41页 |
4.2.3 测算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中国大数据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44-68页 |
5.1 中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 第44-49页 |
5.1.1 生产要素 | 第44-45页 |
5.1.2 需求要素 | 第45-46页 |
5.1.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 第46页 |
5.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第46-47页 |
5.1.5 政府 | 第47-48页 |
5.1.6 机遇 | 第48页 |
5.1.7 指标评价体系 | 第48-49页 |
5.2 中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9-63页 |
5.2.1 方案设计与样本说明 | 第49-51页 |
5.2.2 统计分析 | 第51-61页 |
5.2.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3 中国大数据产业虚拟空间集聚 | 第63-67页 |
5.3.1 虚拟集聚的文献研究 | 第63-64页 |
5.3.2 大数据产业虚拟集聚的动因分析 | 第64-66页 |
5.3.3 虚拟集聚对大数据产业集聚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8-72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一 调研问卷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