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NbFeSb热电材料的性能调控及其与电极的界面行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4页
    1.1 热电学简介第15-17页
        1.1.1 热电效应第15页
        1.1.2 热电优值第15-17页
    1.2 热电材料第17-32页
        1.2.1 热电材料概况第17页
        1.2.2 热电材料中的电输运第17-18页
        1.2.3 电性能优化策略第18-23页
        1.2.4 电输运的理论描述第23-24页
        1.2.5 热电材料中的热输运第24-25页
        1.2.6 热输运优化策略第25-30页
        1.2.7 热输运的理论描述第30-32页
    1.3 热电器件第32-39页
        1.3.1 热电器件能量转换效率第32-33页
        1.3.2 热电器件模块组成结构第33页
        1.3.3 热电器件中的界面连接问题第33-34页
        1.3.4 界面接触热阻第34-35页
        1.3.5 界面接触电阻第35-37页
        1.3.6 界面稳定性第37-38页
        1.3.7 热电界面材料的设计原则第38-39页
    1.4 半赫斯勒合金第39-42页
        1.4.1 高优值HH化合物第40-41页
        1.4.2 基于HH化合物的热电器件第41-42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2-44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44-54页
    2.1 实验用料及设备第44-45页
    2.2 材料制备第45-46页
    2.3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第46-54页
        2.3.1 物相结构分析第46页
        2.3.2 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第46-47页
        2.3.3 介电性能测试第47页
        2.3.4 热导率测试第47-48页
        2.3.5 电导率及Seebeck系数测试第48-49页
        2.3.6 Hall测量第49-50页
        2.3.7 声速测试第50-51页
        2.3.8 接触电阻测试第51-52页
        2.3.9 硬度测试第52页
        2.3.10 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第52-54页
第三章 P型NbFeSb合金的热电输运性能第54-78页
    3.1 Hf/Ti双掺P型NbFeSb的热电性能第54-61页
        3.1.1 Nb_(0.9-x)Hf_(0.1)Ti_xFeSb合金的制备及成分表征第55-56页
        3.1.2 点缺陷散射对热导率的影响第56-58页
        3.1.3 电学输运性能第58-60页
        3.1.4 峰值zT以及工程zT第60-61页
    3.2 偏化学计量比对P型NbFeSb热电性能的影响第61-73页
        3.2.1 Nb缺量对P型NbFeSb合金热电性能的影响第61-70页
        3.2.2 Fe过量对P型NbFeSb合金热电性能的影响第70-73页
    3.3 Sc掺杂对P型NbFeSb热电性能的影响第73-77页
        3.3.1 物相分析第74页
        3.3.2 热学性能第74页
        3.3.3 电学性能第74-76页
        3.3.4 热电优值第76-77页
    3.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N型NbFeSb合金的热电输运性能第78-96页
    4.1 试样制备及结构表征第79-80页
    4.2 NbFeSb与VFeSb的能带结构对比第80-81页
        4.2.1 第一性原理计算第80页
        4.2.2 SPB模型第80-81页
    4.3 N型NbFeSb的电输运特性第81-90页
        4.3.1 载流子迁移率第81-82页
        4.3.2 Ir/Co掺杂对电导率的影响对比第82-84页
        4.3.3 载流子散射机制第84-89页
        4.3.4 功率因子第89-90页
    4.4 N型NbFeSb的热电输运性能第90-93页
        4.4.1 Ir掺杂对热导率的影响第90-92页
        4.4.2 点缺陷声子散射第92页
        4.4.3 Ir/Co掺杂的热电优值对比第92-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6页
第五章 P型NbFeSb与电极的界面性能第96-118页
    5.1 Mo电极与P型NbFeSb的界面接连性能第97-108页
        5.1.1 Mo/NbFeSb热电结的制备第97页
        5.1.2 Nb_(0.8T)i_(0.2)FeSb基体的热电性能第97-98页
        5.1.3 界面微结构第98-100页
        5.1.4 接触电阻第100-101页
        5.1.5 接触类型第101-102页
        5.1.6 界面载流子输运机制第102-104页
        5.1.7 时效处理第104-108页
    5.2 其它金属与P型NbFeSb的界面接连性能第108-111页
        5.2.1 制备工艺与界面连接第108-109页
        5.2.2 切割工艺的选择第109-111页
        5.2.3 Nb电极的时效处理第111页
    5.3 FeSi与P型NbFeSb的界面接连性能第111-116页
        5.3.1 制备工艺与界面连接第112-113页
        5.3.2 FeSi/NbFeSb热电结的界面微观形貌第113-115页
        5.3.3 时效处理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NbFeSb合金的力学性能第118-134页
    6.1 NbFeSb合金的显微硬度第118-123页
        6.1.1 掺杂对硬度的影响第118-120页
        6.1.2 偏化学计量比对硬度的影响第120-122页
        6.1.3 制备工艺对硬度的影响第122-123页
    6.2 NbFeSb合金的弹性模量第123-127页
        6.2.1 掺杂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24-125页
        6.2.2 偏化学计量比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25-126页
        6.2.3 制备工艺比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26-127页
    6.3 硬度与弹性模量的关系第127-128页
    6.4 抗弯强度第128-131页
        6.4.1 强度测试要求第129页
        6.4.2 抗弯强度测试原理第129-130页
        6.4.3 载荷挠度曲线第130页
        6.4.4 半赫斯勒合金的抗弯强度第130-131页
    6.5 本章小结第131-13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个人简历第158-1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硫电池多维度碳基复合正极材料的构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