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 1.2 机器视觉的发展与应用 | 第8-10页 |
| 1.3 机器视觉质量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第13-23页 |
| 2.1 检测目标的介绍 | 第14-17页 |
| 2.1.1 外观质量检测指标 | 第15-16页 |
| 2.1.2 尺寸质量检测指标 | 第16-17页 |
| 2.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17-21页 |
| 2.2.1 工业相机 | 第17-19页 |
| 2.2.2 镜头的选择 | 第19-20页 |
| 2.2.3 光源的选择 | 第20-21页 |
| 2.3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系统中图像处理技术 | 第23-46页 |
| 3.1 图像处理概述 | 第23页 |
| 3.2 图像预处理 | 第23-28页 |
| 3.2.1 图像增强 | 第23-24页 |
| 3.2.2 图像滤波增强 | 第24-28页 |
| 3.3 阈值分割 | 第28-29页 |
| 3.4 形态学图像处理 | 第29-33页 |
| 3.5 图像特征提取 | 第33-37页 |
| 3.6 三维重构 | 第37-45页 |
| 3.6.1 相机成像模型 | 第37-39页 |
| 3.6.2 相机畸变 | 第39-40页 |
| 3.6.3 双目测量 | 第40页 |
| 3.6.4 旋转矩阵与平移向量 | 第40-42页 |
| 3.6.5 相机标定总结 | 第42-43页 |
| 3.6.6 单目标定 | 第43-44页 |
| 3.6.7 立体标定与矫正 | 第44-45页 |
| 3.6.8 立体匹配与三维坐标计算 | 第4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电缆绞线质量检测算法研究与实验 | 第46-95页 |
| 4.1 图像处理平台搭建 | 第46-50页 |
| 4.1.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介绍 | 第46页 |
| 4.1.2 OpenCV介绍 | 第46页 |
| 4.1.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和OpenCV安装与配置 | 第46-50页 |
| 4.2 图像采集环境的配置 | 第50-53页 |
| 4.3 图像采集与矫正 | 第53-55页 |
| 4.4 图像预处理 | 第55-57页 |
| 4.5 纹理提取 | 第57-61页 |
| 4.6 电缆绞线油污检测 | 第61-66页 |
| 4.6.1 油污检测算法框架 | 第61-64页 |
| 4.6.2 油污检测实验及其分析 | 第64-66页 |
| 4.7 电缆绞线直径测量 | 第66-70页 |
| 4.7.1 直径测量算法框架 | 第66-68页 |
| 4.7.2 直径检测实验及其分析 | 第68-70页 |
| 4.8 电缆绞线散股、起灯笼检测 | 第70-79页 |
| 4.8.1 散股、起灯笼检测算法框架 | 第70-72页 |
| 4.8.2 散股、起灯笼检测实验及其分析 | 第72-79页 |
| 4.9 电缆绞线断股检测 | 第79-87页 |
| 4.9.1 断股检测算法框架 | 第80-81页 |
| 4.9.2 断股检测实验及其分析 | 第81-87页 |
| 4.10 电缆绞线表面信息的重构 | 第87-94页 |
| 4.11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电缆绞线质量检测系统的界面设计与优化 | 第95-100页 |
| 5.1 界面设计整体功能框架 | 第95-99页 |
| 5.2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 6.2 展望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附录 | 第106-109页 |
| 附录1 部分检测功能(污点检测)代码 | 第106-108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 | 第108页 |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