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加工利用论文

原煤煤质特性与化学结构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8页
    1.1 引言第7-8页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水煤浆技术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影响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因素第9-11页
    1.3 配煤制浆技术研究进展第11页
    1.4 煤分子结构研究进展第11-17页
        1.4.1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第11-14页
        1.4.2 煤结构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7-18页
        1.5.1 研究意义第17页
        1.5.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实验总述第18-22页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第18-19页
        2.1.1 实验原料第18-19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2.1 水煤浆的制备第19-20页
        2.2.2 水煤浆性能的测定第20-21页
            2.2.2.1 水煤浆表观黏度和流变性的测定第20页
            2.2.2.2 水煤浆浓度的测定第20页
            2.2.2.3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定第20-21页
    2.3 煤样预处理第21页
    2.4 分析测试方法第21-22页
        2.4.1 煤水接触角的测定第21页
        2.4.2 XRD测试第21页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第21页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第21页
        2.4.5 固体核磁共振测试第21-22页
第三章 煤质特性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第22-38页
    3.1 前言第22页
    3.2 单煤水煤浆的性质第22-26页
        3.2.1 单煤水煤浆的成浆特性第22-23页
        3.2.2 水煤浆的流变特性第23-25页
        3.2.3 单煤水煤浆的稳定性第25-26页
    3.3 煤质特性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第26-31页
        3.3.1 水分对单煤成浆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3.3.2 灰分对单煤成浆性能的影响第27页
        3.3.3 灰成分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第27-29页
        3.3.4 O/C值对单煤成浆性能的影响第29页
        3.3.5 固定碳对单煤成浆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3.3.6 挥发分对单煤成浆性能的影响第30页
        3.3.7 煤的亲水性对成浆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4 配煤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第31-37页
        3.4.1 配煤水煤浆的成浆性能第31-35页
        3.4.2 配煤水煤浆的流变性第35-36页
        3.4.3 配煤水煤浆的稳定性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原煤化学结构与成浆性能的关系第38-58页
    4.1 原煤结构表征与成浆性第38-49页
        4.1.1 红外光谱分析第38-39页
        4.1.2 微晶结构参数分析第39-40页
        4.1.3 XPS分析第40-45页
        4.1.4 固体核磁共振碳谱分析第45-49页
            4.1.4.1 碳化学位移和碳谱归属第45-46页
            4.1.4.2 谱图分析第46-48页
            4.1.4.3 煤样的结构参数第48-49页
    4.2 煤分子模型的基本结构第49-51页
        4.2.1 芳香结构单元第49-50页
        4.2.2 脂肪碳结构第50页
        4.2.3 杂原子的确定第50-51页
    4.3 煤结构模型的构建第51-52页
    4.4 煤结构的分子模拟第52-56页
        4.4.1 模拟软件第52-53页
        4.4.2 Forcite模块第53页
        4.4.3 力场选择第53页
        4.4.4 分子力学模拟第53-55页
        4.4.5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55-56页
    4.5 煤结构模型与成浆性能关系第56页
    4.6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焦炉螺旋顶装煤系统物料流分析
下一篇: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山茶油乳霜配方提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