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技术 | 第14-16页 |
1.2.1 机械连接 | 第14-15页 |
1.2.2 间接搭接 | 第15-16页 |
1.2.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 第16页 |
1.3 灌浆套筒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全灌浆套筒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半灌浆套筒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3 国内全灌浆套筒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4 国内半灌浆套筒研发现状 | 第19-20页 |
1.4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工作机理 | 第20-21页 |
1.5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破坏模式 | 第21页 |
1.6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试验研究 | 第21-24页 |
1.7 粘结滑移 | 第24-26页 |
1.7.1 粘结滑移机理 | 第24-25页 |
1.7.2 粘结滑移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7-45页 |
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7-31页 |
2.1.1 新型堆焊成型套筒 | 第27-28页 |
2.1.2 试件设计 | 第28-30页 |
2.1.3 钢筋开槽加工 | 第30页 |
2.1.4 固定模具的设计 | 第30-31页 |
2.1.5 钢筋夹具以及套筒夹具的改进设计 | 第31页 |
2.2 开槽钢筋面积测量 | 第31-32页 |
2.3 材料性能 | 第32-35页 |
2.3.1 钢筋的力学性能 | 第32-34页 |
2.3.2 灌浆料性能 | 第34-35页 |
2.4 测点布置 | 第35-41页 |
2.4.1 钢筋应变片布置 | 第35-38页 |
2.4.2 套筒应变片布置 | 第38-41页 |
2.4.3 位移计布置 | 第41页 |
2.5 加载装置以及加载制度 | 第41-42页 |
2.6 试验量测方案 | 第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第45-63页 |
3.1 钢筋锚固长度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 接头试件的破坏过程及极限承载力 | 第46-47页 |
3.3 各个试件荷载-位移曲线 | 第47-52页 |
3.3.1 发生钢筋拉断破坏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 | 第47-49页 |
3.3.2 发生粘结滑移破坏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 | 第49-50页 |
3.3.3 同组内两种破坏模式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第50-52页 |
3.4 荷载-应变曲线 | 第52-62页 |
3.4.1 荷载-锚固段钢筋应变曲线 | 第53-56页 |
3.4.2 不同荷载水平下的钢筋应变分布曲线 | 第56-57页 |
3.4.3 荷载-套筒表面应变曲线 | 第57-60页 |
3.4.4 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套筒表面应变分布曲线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有限元分析 | 第63-77页 |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63页 |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力学参数 | 第63-66页 |
4.2.1 灌浆料本构 | 第63-66页 |
4.2.2 钢筋以及套筒本构 | 第66页 |
4.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4.3.1 建模 | 第66-67页 |
4.3.2 单元的选取 | 第67页 |
4.3.3 网格划分 | 第67-68页 |
4.4 有限元模型中接触分析 | 第68-69页 |
4.4.1 定义接触对 | 第68-69页 |
4.4.2 定义接触对属性 | 第69页 |
4.5 边界条件及载荷 | 第69-70页 |
4.6 ABAQUS分析模块的选择 | 第70页 |
4.7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4.7.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第70-73页 |
4.7.2 接头整体Mises应力云图 | 第73-74页 |
4.7.3 套筒表面轴向应力分布 | 第74-75页 |
4.7.4 锚固段钢筋应力分布 | 第75-76页 |
4.8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新型套筒的优化设计 | 第77-78页 |
5.3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