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折射着历史逻辑 | 第13-14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反映着认识逻辑 | 第14页 |
(三)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补充、借鉴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高等教育 | 第15-16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 | 第16-17页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7页 |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第17-18页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1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法 | 第19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9-20页 |
(三)访谈法 | 第20页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六、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先行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文献综述 | 第21-35页 |
一、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统计源和研究数据的获取 | 第22页 |
三、文献构成 | 第22-24页 |
四、研究主体分析 | 第24-26页 |
五、基于关键词共现揭示的研究热点 | 第26-27页 |
六、国内研究成果评析 | 第27-32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价值研究 | 第28-29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执行研究 | 第29-30页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评价分析 | 第30页 |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研究 | 第30-31页 |
(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改进的策略研究 | 第31页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31-32页 |
七、结论 | 第32-35页 |
(一)研究内容涉及较广,文献呈不均衡分布 | 第33页 |
(二)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较为薄弱 | 第33-34页 |
(三)借鉴西方理论较多,原创性理论构建匮乏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理论旨趣: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的学理基础 | 第35-41页 |
一、政策执行调适模型的成分与结构 | 第36-38页 |
二、政策执行调适模型的适切性 | 第38-39页 |
三、以理论框架分析政策过程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传统追寻: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历史回溯 | 第41-51页 |
一、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发展分期 | 第42-48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酝酿期(1985-1992) | 第43-44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探索期(1993-1998) | 第44-45页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创新期(1999-2009) | 第45-46页 |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完善期(2010-2015) | 第46-48页 |
二、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演进特征 | 第48-51页 |
(一)政策目标导向:兼顾公平,效率优先 | 第48-49页 |
(二)政策价值转向: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 第49-50页 |
(三)政策内容呈现:建设与保障并进,评估为重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现实描绘: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现况分析 | 第51-79页 |
一、政策本身 | 第51-66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51-52页 |
(二)样本来源 | 第52-53页 |
(三)样本处理 | 第53-55页 |
(四)研究维度 | 第55-56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56-66页 |
二、政策主体 | 第66-70页 |
(一)政策的决策主体 | 第67页 |
(二)政策的辅助决策主体 | 第67页 |
(三)政策的参与主体 | 第67-70页 |
三、政策客体 | 第70-72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 第70-71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标群体 | 第71-72页 |
四、作用机制 | 第72-74页 |
五、环境 | 第74-79页 |
(一)高等教育规模和培养能力大幅增长 | 第75-76页 |
(二)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样式 | 第76-77页 |
(三)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 第77-78页 |
(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逐步改革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根源探究: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形成机制及关键问题分析 | 第79-92页 |
一、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形成机制 | 第79-83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发展的因素合力 | 第79-82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发展的机制形成 | 第82-83页 |
二、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关键问题 | 第83-92页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合法性贫困 | 第83-86页 |
(二)政府权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运行中的冲突 | 第86-89页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第三方”缺位 | 第89-92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改进 | 第92-98页 |
一、建立多元的质量标准,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 | 第92-93页 |
二、改善教育治理,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 | 第93-94页 |
三、完善政策过程,推进政策合法化 | 第94-95页 |
四、建立第三部门为“调解人”,形成多方参与格局 | 第95-97页 |
五、加强教育评估制度化建设,激发质量保障内驱力 | 第97-98页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6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109-111页 |
附录二:学术访谈保密承诺书 | 第111-112页 |
附录三: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一览表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