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IEEE 802.15.6的无线体域网能量优化协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2-14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第14-15页
第二章 WBAN通信标准第15-31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网络拓扑介绍第15-16页
    2.3 安全模式第16-17页
    2.4 IEEE802.15.6标准物理层第17-21页
        2.4.1 窄带物理层第18-19页
        2.4.2 超宽带物理层第19-20页
        2.4.3 人体通信物理层第20-21页
    2.5 IEEE802.15.6标准MAC层第21-30页
        2.5.1 MAC层帧结构第21-23页
        2.5.2 MAC层帧类型第23-25页
        2.5.3 MAC层访问模式第25-27页
        2.5.4 MAC层接入方式第27-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阴影效应下的跨层重传策略第31-49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跨层重传策略第31-36页
        3.2.1 无线体域网网络模型第31-32页
        3.2.2 无线体域网超帧结构第32-33页
        3.2.3 无线体域网跨层重传第33-36页
    3.3 模型分析第36-43页
        3.3.1 离散马尔科夫链模型第36-38页
        3.3.2 节点访问率第38-40页
        3.3.3 网络吞吐量第40-41页
        3.3.4 网络能量消耗第41-43页
    3.4 实验仿真第43-47页
        3.4.1 仿真场景设置第44-45页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无线体域网动态休眠机制第49-61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无线体域网能耗研究第49-50页
    4.3 基于前导码采样的动态休眠机制第50-56页
        4.3.1 前导码采样协议研究第51页
        4.3.2 无线体域网动态休眠工作场景第51-53页
        4.3.3 基于前导码采样动态休眠算法第53-56页
    4.4 模型分析第56-57页
    4.5 实验仿真第57-60页
        4.5.1 仿真场景设置第57-58页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5.1 总结第61页
    5.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与粒子群算法的双流道泵多目标优化设计
下一篇:基于神经元分布式增殖的异步RNNLM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