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35页 |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概述 | 第10-13页 |
·金属为中心发光 | 第10-11页 |
·配体为中心发光 | 第11-12页 |
·电荷转移发光 | 第12-13页 |
·Ir(III)配合物磷光材料的概述 | 第13-26页 |
·Ir(III)配合物的结构 | 第13-17页 |
·Ir(III)配合物的优点 | 第17-20页 |
·Ir(III)配合物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过渡金属配合物量子化学研究 | 第26-32页 |
·对于过渡金属配合物体系常用的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对于过渡金属配合物体系,量子化学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 第28-32页 |
·对于过渡金属配合物,量化计算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35-49页 |
·理论基础 | 第35-45页 |
·分子轨道理论 | 第35-38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8-39页 |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39-42页 |
·光物理过程 | 第42-45页 |
·计算方法 | 第45-49页 |
·相对论效应以及基组的选择 | 第45-46页 |
·载流子迁移率的计算方法 | 第46-49页 |
第3章 Ir(III)配合物磷光的发光机制预测 | 第49-78页 |
·引言 | 第49-51页 |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77页 |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52-53页 |
·配合物基态以及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 第53-58页 |
·配合物在基态和激发态的前线轨道组成 | 第58-66页 |
·配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 | 第66-71页 |
·配合物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 第71-72页 |
·配合物系间穿越(ISC) | 第72-73页 |
·配合物基态,激发态的Mulliken 电荷分布 | 第73-74页 |
·配合物磷光发光效率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蓝光Ir(III)配合物结构的设计 | 第78-99页 |
·引言 | 第78页 |
·Ir(III)配合物发光材料简介 | 第78-80页 |
·计算方法 | 第80-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97页 |
·Ir(III)配合物分子结构的设计 | 第81-82页 |
·第一系列配合物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吸收发射光谱性质 | 第82-90页 |
·第二系列配合物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吸收发射光谱性质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辅助配体对光色、载流子迁移性质的影响 | 第99-119页 |
·引言 | 第99-101页 |
·辅助配体对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101-111页 |
·计算方法 | 第101-102页 |
·几何结构和轨道组成 | 第102-107页 |
·配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 | 第107-111页 |
·辅助配体对载流子迁移性质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计算方法 | 第112页 |
·配合物基态几何结构和前线轨道 | 第112-114页 |
·电离能和亲和势 | 第114-115页 |
·配合物空穴、电子传输性质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6章 双极性宽禁带主体材料的设计 | 第119-139页 |
·引言 | 第119页 |
·主体材料简介 | 第119-121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121-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8页 |
·分子的设计 | 第122-123页 |
·分子轨道(MOs)和三线态能量(E(T1-50)) | 第123-129页 |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 | 第129页 |
·电离能(IP)和电子亲和势(EA) | 第129-131页 |
·三线态下分子的自旋密度分布 | 第131-133页 |
·取代作用 | 第133-136页 |
·空穴和电子平衡性的调控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16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 | 第164-168页 |
摘要 | 第168-172页 |
Abstract | 第172-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