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金属-有机配合物概述 | 第12页 |
1.2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 | 第12页 |
1.3 配合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3.1 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3页 |
1.3.2 溶剂类型及体系p H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3 其他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14页 |
1.4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1 气体吸附 | 第14-15页 |
1.4.2 荧光传感器 | 第15-16页 |
1.4.3 分子磁性材料 | 第16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4页 |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8-19页 |
2.2 实验仪器及合成方法 | 第19页 |
2.3 样品合成部分 | 第19-24页 |
2.3.1 {[Zn(BTA)]·1.5DOA}n (1) | 第19页 |
2.3.2 [Zn(BTA)]n (2) | 第19-20页 |
2.3.3 {[Zn(BTA)1.5(CYC)]·H_2O}n (3) | 第20页 |
2.3.4 [Zn(BTA)]n (4) | 第20页 |
2.3.5 [Pb(BTA)]n (5) | 第20页 |
2.3.6 [Pb(BTA)]n (6) | 第20-21页 |
2.3.7 [Mn(BTA)]n (7) | 第21页 |
2.3.8 [Co(BTA)]n (8) | 第21页 |
2.3.9 {[Pr(BTA)1.5(H_2O)]·H_2O}n (9) | 第21-22页 |
2.3.10 {[Fe_3(DPPA)2(OH)(6H_2O)]·1.5H_2O}n (10) | 第22页 |
2.3.11 {[Co_3(DPPA)2(OH)(6H_2O)]·1.5H_2O}n (11) | 第22页 |
2.3.12 {[Eu(DPPA)(4H_2O)]·H_2O}n (12) | 第22页 |
2.3.13 {[Nd(DPPA)(4H_2O)]·H_2O}n (13) | 第22-23页 |
2.3.14 {[Mn_3(DPPA)2(OH)(2H_2O)]·H_2O}n (14) | 第23页 |
2.3.15 {[Mn(DPPA)(H_2O)]·H_2O}n (15) | 第23页 |
2.3.16 {[Ni_(1.5)(DPPA)(H_2O)_3]·H_2O}n (16)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 1,4-双咪唑对苯二甲酸合成的一系列金属有机配合物 | 第24-39页 |
3.1 溶剂控制的超分子异构现象 | 第24-27页 |
3.1.1 超分子异构体 (supramolecular isomers) | 第25-26页 |
3.1.2 准超分子异构体 (pseudo-supramolecular isomers) | 第26-27页 |
3.2 基于 1,4-双咪唑对苯二甲酸合成的(准)超分子异构体 | 第27-35页 |
3.2.1 {[Zn(BTA)]·1.5(DOA)}n (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27-28页 |
3.2.2 [Zn(BTA)]n (2) 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28-29页 |
3.2.3 {[Zn(BTA)]·CYC·2.5H_2O}n (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29-31页 |
3.2.4 [Zn(BTA)]n (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1-32页 |
3.2.5 [Pb(BTA)]n (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2-33页 |
3.2.6 [Pb(BTA)]n (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3-35页 |
3.3 基于 1,4-双咪唑对苯二甲酸合成的其它配合物 | 第35-37页 |
3.3.1 [Mn(BTA)]n (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5-36页 |
3.3.2 [Co(BTA)]n (8)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6-37页 |
3.3.3 {[Pr(BTA)(H_2O)]·H_2O}n (9)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 4-(3,5-二羧基苯基)吡啶甲酸合成的一系列配合物 | 第39-51页 |
4.1 金属类型控制的超分子同构现象 | 第39-41页 |
4.2 基于 4-(3,5-二羧基苯基)吡啶甲酸合成的同构配合物 | 第41-50页 |
4.2.1 {[Fe_3(DPPA)2(OH)(6H_2O)]·1.5H_2O}n (10)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1-43页 |
4.2.2 {[Co_3(DPPA)2(OH)(6H_2O)]·1.5H_2O}n (11)的晶体结构 | 第43-44页 |
4.2.3 {[Eu(DPPA)(4H_2O)]·H_2O}n (1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4页 |
4.2.4 {[Nd(DPPA)(4H_2O)]·H_2O}n (1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4-46页 |
4.2.5 {[Mn_3(DPPA)_2(OH)(2H_2O)]·H_2O}n (1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6-48页 |
4.2.6 {[Mn(DPPA)(H_2O)]H_2O}n (1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8-49页 |
4.2.7 {[Ni_(1.5)(DPPA)(H_2O)3]·H_2O}n (1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9-50页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对配合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51-79页 |
5.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2-54页 |
5.2 配合物 1-16 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4-57页 |
5.3 配合物 1-16 的红外分析 | 第57-60页 |
5.4 磁性分析 | 第60-62页 |
5.4.1 [Mn(BTA)]n的磁性分析 | 第60-61页 |
5.4.2 [Co(BTA)]n的磁性分析 | 第61-62页 |
5.5 荧光实验 | 第62-76页 |
5.5.1 {[Zn(BTA)]1.5DOA}n (1)的荧光识别 | 第63-65页 |
5.5.2 [Zn(BTA)]n (2)的荧光识别 | 第65-66页 |
5.5.3 {[Zn(BTA)]·CYC·2.5H_2O}n (3)的荧光识别 | 第66-68页 |
5.5.4 [Zn(BTA)]n (4)的荧光识别 | 第68-71页 |
5.5.5 [Pb(BTA)]n (5)的荧光识别 | 第71-72页 |
5.5.6 [Pb(BTA)]n (6)的荧光识别 | 第72-73页 |
5.5.7 {[Pr(BTA)1.5(H_2O)]·H_2O}n (9)的荧光识别 | 第73-74页 |
5.5.8 配合物的荧光淬灭机理研究 | 第74-76页 |
5.6 气体吸附实验 | 第76-78页 |
5.6.1[Zn(BTA)]·1.5DOA}n和[Zn(BTA)]n的气体吸附实验 | 第77-78页 |
5.6.2 [Zn(BTA)]·1.5DOA}n和[Zn(BTA)]n的选择性吸附预测 | 第78页 |
5.7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