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妇科心法要诀》概述 | 第15-19页 |
1.1 作者简介 | 第15页 |
1.2 版本情况 | 第15-16页 |
1.3 编纂特点 | 第16-17页 |
1.3.1 分门别类,层次清楚 | 第16页 |
1.3.2 内容完备,简明扼要 | 第16页 |
1.3.3 编写歌诀,下备注释 | 第16-17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妇科心法要诀》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 | 第19-31页 |
2.1 旨遵经论,博采众长 | 第19-21页 |
2.1.1 理论渊源,溯于《内经》 | 第19-20页 |
2.1.2 斟酌考究,旁参诸家 | 第20-21页 |
2.1.3 订正病名,更有发挥 | 第21页 |
2.2 责之冲任,病归三因 | 第21-23页 |
2.3 审证求因,分型施治 | 第23-26页 |
2.3.1 明辨虚实,详分寒热 | 第23-25页 |
2.3.2 辨证分型,按证施治 | 第25-26页 |
2.4 调经总纲,重在气血 | 第26-27页 |
2.5 脏腑辨治,肝脾为要 | 第27-28页 |
2.6 师尼室寡,别而论之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妇科心法要诀》治疗月经病遣方用药特色 | 第31-53页 |
3.1 研究资料 | 第31-33页 |
3.1.1 方药信息整理与建档 | 第31-32页 |
3.1.2 方药信息数据库构建 | 第32-3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2.1 统计方剂“功效”与“主治” | 第33页 |
3.2.2 统计药物使用频次与平均剂量 | 第33页 |
3.2.3 聚类分析方法 | 第33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33-44页 |
3.3.1 方剂“功效”与“主治”统计结果 | 第33-35页 |
3.3.2 方剂中“君药”统计结果 | 第35-36页 |
3.3.3 药物使用频次与平均剂量统计结果 | 第36-37页 |
3.3.4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 | 第37-38页 |
3.3.5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8-42页 |
3.3.6 新创方剂整理结果 | 第42-43页 |
3.3.7 方剂剂型、煎服法整理结果 | 第43-44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4-51页 |
3.4.1 养血益气,补虚为主 | 第44-47页 |
3.4.2 药物归经,肝脾为多 | 第47页 |
3.4.3 新创良方,注重实效 | 第47-49页 |
3.4.4 用药讲究,重护脾胃 | 第49-51页 |
3.5 何本鸿教授临证验案两则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附录1:《医宗金鉴》、Foxtable2018、SPSS22.0截图 | 第59-60页 |
附录2:《妇科心法要诀》治疗月经病方剂基本信息 | 第60-65页 |
附录3:《妇科心法要诀》治疗月经病使用频次前10位药物基本信息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