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论文

诺如病毒GII.4流行株VP1蛋白的抗原性变异及其与VP2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 诺如病毒的流行、传播及后果第14-15页
    2 诺如病毒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第15-16页
    3 诺如病毒的组成和结构第16-18页
    4 诺如病毒的生命周期第18-20页
    5 诺如病毒的发病机制第20页
    6 诺如病毒疫苗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诺如病毒GII.4 流行株主要衣壳蛋白VP1 抗原性漂变规律的研究第22-49页
    1 实验材料第22-24页
        1.1 试剂和耗材第22-23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 实验方法第24-38页
        2.1 GII.4 近期流行株VP1 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第24-32页
        2.2 2012 VP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第32-37页
        2.3 EIA检测单克隆抗体与不同年份流行株衣壳蛋白的结合第37页
        2.4 诺如病毒GII.4 病毒株氨基酸突变位点的筛选第37-38页
    3 实验结果第38-46页
        3.1 GII.4 近期流行株VP1 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和鉴定结果第38-40页
        3.2 2012 VP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第40-44页
        3.3 EIA检测单克隆抗体与不同年份流行株衣壳蛋白的结合第44-45页
        3.4 诺如病毒GII.4 病毒株抗原漂变相关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筛选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9页
第三章 诺如病毒衣壳蛋白VP1和VP2 的相互作用第49-68页
    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1.1 试剂和耗材第49-50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50页
    2 实验方法第50-54页
        2.1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第50-51页
        2.2 构建293T真核表达体系第51-52页
        2.3 提取293T细胞总蛋白第52-53页
        2.4 Western Blots第53页
        2.5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第53-54页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4页
    3 实验结果第54-64页
        3.1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54-56页
        3.2 诺如病毒衣壳蛋白VP1和VP2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第56-58页
        3.3 诺如病毒主要衣壳蛋白VP1 的亚细胞定位第58-59页
        3.4 诺如病毒次要衣壳蛋白VP2 的亚细胞定位第59-61页
        3.5 VP1 通过与VP2 的相互作用定位在细胞核上第61-62页
        3.6 核定位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2-64页
    4 讨论第64-68页
第四章 诺如病毒VP2蛋白核定位序列的确定第68-77页
    1 实验材料第68-69页
        1.1 试剂和耗材第68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68-69页
    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2.1 VP2 亚克隆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69页
        2.2 VP2 亚克隆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表达第69页
        2.3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第69-70页
    3 实验结果第70-74页
        3.1 VP2 亚克隆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70-72页
        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蛋白的定位第72-74页
    4 讨论第74-77页
第五章 结论第77-79页
    1 诺如病毒GII.4 流行株的抗原漂变的关键位点第77页
    2 主要衣壳蛋白VP1 和次要衣壳蛋白VP2 的相互作用促进衣壳蛋白的表达第77页
    3 次要衣壳蛋白VP2 具有核定位功能第77页
    4 主要衣壳蛋白VP1在VP2 的介导下定位在细胞核上第77-78页
    5 确定了VP2 的核定位序列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附录第84-93页
    1 搜集的360 条诺如病毒序列及其基因分型第84-92页
    2 科研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区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流域产汇流机制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下一篇: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的调控模型构建及育性相关基因TaUGP1-6A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