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 1.2.1 植被过滤带措施应用情况 | 第16-17页 | 
| 1.2.2 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1.2.3 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1.2.4 植被过滤带土壤水分效应 | 第21-22页 | 
| 1.2.5 植被过滤带经济效益 | 第22-23页 |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37页 | 
|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2.2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 2.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2.3.1 植被过滤带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形态特征 | 第26页 | 
| 2.3.2 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 | 第26页 | 
| 2.3.3 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土壤水分效应 | 第26页 | 
| 2.3.4 植被过滤带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生产特征 | 第26页 | 
| 2.3.5 植被过滤带综合效益评价 | 第26-27页 | 
| 2.4 试验方案 | 第27-31页 | 
| 2.5 VFSMOD模型简介 | 第31-33页 | 
| 2.6 观测指标和观测方法 | 第33-37页 | 
| 2.6.1 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过滤带径流输出测定 | 第33-34页 | 
| 2.6.2 植被过滤带植被形态特征测定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坡面植被过滤带土壤物理性质 | 第37-47页 | 
| 3.1 土壤容重 | 第37-38页 | 
| 3.2 土壤持水性能 | 第38-41页 | 
| 3.3 土壤导水能力 | 第41-43页 | 
| 3.4 湿润锋平均吸力 | 第43-44页 | 
| 3.5 坡面曼宁糙度 | 第44-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坡面植被过滤带减流减沙及其数值模拟 | 第47-85页 | 
| 4.1 植被过滤带植被形态特征 | 第47-54页 | 
| 4.1.1 植被过滤带根系生长情况 | 第48-49页 | 
| 4.1.2 植被过滤带叶面积指数和盖度变化情况 | 第49-52页 | 
| 4.1.3 植被过滤带茎秆间距和茎秆高度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 4.2 植被过滤带截留、入渗和产流 | 第54-67页 | 
| 4.2.1 植被过滤带降雨截留 | 第54-56页 | 
| 4.2.2 植被过滤带坡面入渗 | 第56-58页 | 
| 4.2.3 植被过滤带坡面径流拦蓄 | 第58-67页 | 
| 4.3 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沙 | 第67-70页 | 
| 4.4 坡面植被过滤带减流减沙数值模拟 | 第70-83页 | 
| 4.4.1 VFSMOD模型参数化 | 第71-72页 | 
| 4.4.2 模型率定验证 | 第72-81页 | 
| 4.4.3 模型适用性评价 | 第81-8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坡面植被过滤减流减沙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107页 | 
| 5.1 单因素变化对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效益影响 | 第85-94页 | 
| 5.1.1 模型初始条件和输入参数选取 | 第85-87页 | 
| 5.1.2 单因素变化下植被过滤带径流、泥沙输出量的响应 | 第87-94页 | 
| 5.2 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效益影响 | 第94-104页 | 
| 5.2.1 分析情境构建和输入参数取值范围确定 | 第94-98页 | 
| 5.2.2 均匀流和集中流条件下VFSMOD模型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98-10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 第六章 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 | 第107-123页 | 
| 6.1 植被过滤带植被土壤水分特征 | 第107-113页 | 
| 6.2 坡面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 | 第113-121页 | 
| 6.2.1 坡面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指标体系 | 第113-116页 | 
| 6.2.2 坡面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分析 | 第116-121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七章 植被过滤带生理生长特性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123-141页 | 
| 7.1 植被过滤带植被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 第123-127页 | 
| 7.1.1 植被叶片叶绿素含量 | 第123-124页 | 
| 7.1.2 植被叶片光合生理特征 | 第124-127页 | 
| 7.2 植被光合净生产限制因素和土壤水分关系 | 第127-133页 | 
| 7.3 植被生物量 | 第133-135页 | 
| 7.4 植被过滤带生态经济效益综合隶属度分析 | 第135-139页 | 
| 7.4.1 方法和指标选择 | 第135-138页 | 
| 7.4.2 指标权重赋值和隶属度矩阵计算 | 第138-139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1-145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141-143页 | 
| 8.2 创新点 | 第143页 | 
| 8.3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43-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 附录 | 第159-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