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缩写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立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 人工括约肌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2.1 人工括约肌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1.2.2 人工括约肌临床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 第21-24页 |
1.2.3 人工括约肌研究前沿 | 第24-27页 |
1.2.4 人工括约肌临床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1.3 恒力实现方法研究现状 | 第27-35页 |
1.3.1 恒力弹簧 | 第28-29页 |
1.3.2 简易的恒力机构 | 第29页 |
1.3.3 弹簧储能型恒力机构 | 第29-31页 |
1.3.4 柔性恒力机构 | 第31-35页 |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35页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35-4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5.3 本文组织结构 | 第38-42页 |
第二章 基于SMA超弹性的恒力元件构型分析 | 第42-86页 |
2.1 引言 | 第42-45页 |
2.2 SMA的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分析 | 第45-57页 |
2.2.1 SMA的力学特性 | 第45-56页 |
2.2.2 SMA的生物相容性 | 第56-57页 |
2.3 SMA结构构型及其力学行为分析 | 第57-83页 |
2.3.1 恒力元件设计准则与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2.3.2 典型结构的恒力特性分析 | 第59-8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三章 C型 SMA元件结构参数对恒力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 第86-112页 |
3.1 引言 | 第86页 |
3.2 C型薄板的恒力特性研究 | 第86-100页 |
3.2.1 恒力元件基本模型设置 | 第86-89页 |
3.2.2 C型薄板的轮廓曲线形状对恒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89-92页 |
3.2.3 C型薄板的截面参数对恒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92-100页 |
3.3 C型圆杆的恒力特性研究 | 第100-110页 |
3.3.1 恒力元件基本模型设置 | 第100-102页 |
3.3.2 C型圆杆的轮廓曲线形状对恒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02-107页 |
3.3.3 C型圆杆的截面直径对恒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07-11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基于SMA超弹性的恒力元件参数优化 | 第112-136页 |
4.1 引言 | 第112-113页 |
4.2 遗传算法与有限元方法结合的SMA优化方法 | 第113-114页 |
4.3 基于SMA超弹性的恒力元件设计综合方法 | 第114-118页 |
4.3.1 设计综合方法 | 第114-115页 |
4.3.2 设计说明 | 第115-116页 |
4.3.3 恒力设计目标函数 | 第116页 |
4.3.4 模型设计参数化 | 第116-118页 |
4.4 C型 SMA恒力元件弦长与截面宽度优化设计及验证 | 第118-134页 |
4.4.1 材料性能测试 | 第119-121页 |
4.4.2 C型薄板弦长与截面宽度优化设计 | 第121-126页 |
4.4.3 C型薄板恒力元件优化设计结果的实验验证 | 第126-1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基于恒力元件的微小型人工括约肌设计 | 第136-160页 |
5.1 引言 | 第136-137页 |
5.2 人工括约肌装置设计准则 | 第137-138页 |
5.3 内嵌恒力元件的人工括约肌装置设计 | 第138-142页 |
5.3.1 装置模型设计 | 第138-139页 |
5.3.2 实体模型制作 | 第139页 |
5.3.3 装置内嵌恒力元件设计 | 第139-142页 |
5.4 人工括约肌装置恒力特性的实验评价 | 第142-156页 |
5.4.1 肠管静息压测试目的和方法 | 第142-144页 |
5.4.2 人工肠壁厚变化对肠管静息压的影响 | 第144-150页 |
5.4.3 猪大肠壁厚变化对肠管静息压的影响 | 第150-156页 |
5.5 人工括约肌装置安全性的实验评价 | 第156-158页 |
5.5.1 肠管表面接触应力测试目的和方法 | 第156页 |
5.5.2 人工肠壁厚变化对肠管表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5.5.3 猪大肠壁厚变化对肠管表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60-166页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第160-164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4-16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