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中国襀翅目真领组的系统分类研究 | 第11-10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19页 |
1.1 襀翅目的生物学 | 第11-14页 |
1.1.1 生活史 | 第11-12页 |
1.1.2 取食行为 | 第12-13页 |
1.1.3 襀翅虫的寄生体及共生体 | 第13页 |
1.1.4 成虫的昼夜习性 | 第13-14页 |
1.2 襀翅目的生态重要性 | 第14页 |
1.3 襀翅目分类特征 | 第14-16页 |
1.3.1 卵 | 第14-15页 |
1.3.2 稚虫 | 第15-16页 |
1.3.3 成虫 | 第16页 |
1.4 中国襀翅目分类沿革 | 第16-18页 |
1.5 我国襀翅目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5.1 模式标本丢失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向单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文献查阅 | 第19页 |
2.2.2 标本采集 | 第19页 |
2.2.3 标本处理与保存 | 第19-20页 |
2.2.4 观察描述 | 第20页 |
2.2.5 生物地理学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国襀翅目真颚组的分类研究 | 第21-93页 |
3.1 黑(?)科Family Capniidae Banks, 1900 | 第21-30页 |
3.1.1 黑(?)属 Capnia Pictet,1841 | 第22-26页 |
3.1.2 球黑(?)属Eucapnopsis Okamoto, 1922 | 第26-27页 |
3.1.3 同黑(?)属Isocapnia Banks,1938 | 第27-28页 |
3.1.4 中黑(?)属Mesocapnia Rauser, 1968 | 第28-30页 |
3.1.5 华黑(?)属Sinocapnia Muranyi, Li & Yang, 2015 | 第30页 |
3.2 卷(?)科Family Leuctridae Klapalek, 1905 | 第30-46页 |
3.2.1 卷(?)属Leuctra Stephens, 1836 | 第31页 |
3.2.2 拟卷(?)属Paraleuctra Hanson, 1941 | 第31-33页 |
3.2.3 长卷(?)属Perlomyia Banks, 1906 | 第33-34页 |
3.2.4 诺(?)属Rhopalopsole Klapalek, 1912 | 第34-46页 |
3.3 叉(?)科Family Nemouridae Newman, 1853 | 第46-90页 |
3.3.1 倍叉(?)属Amphinemura Ris,1902 | 第47-65页 |
3.3.2 印叉(?)属Indonemoura Baumann,1975 | 第65-71页 |
3.3.3 中叉(?)属Mesonemoura Baumann,1975 | 第71-75页 |
3.3.4 原叉(?)属Protonemura Kempny,1898 | 第75-77页 |
3.3.5 球尾叉(?)属Sphaeronemoura Shimizu&Sivec, 2001 | 第77-79页 |
3.3.6 依叉(?)属Illiesonemoura Baumann, 1975 | 第79-80页 |
3.3.7 叉(?)属Nemoura Latreille, 1796 | 第80-90页 |
3.4 带(?)科Family Taeniopterygidae Klapalek, 1905 | 第90-92页 |
3.4.1 鸵翅带(?)属Kyphopteryx Kimmins, 1947 | 第90-91页 |
3.4.2 魅带(?)属Mesyatsia Ricker&Ross,1975 | 第91-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中国襀翅目真颚组的生物地理学简析 | 第93-107页 |
4.1 黑(?)科Capniidae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 第93-96页 |
4.1.1 黑(?)科Capniidae的地理分布 | 第93-95页 |
4.1.2 黑(?)科Capniidae的起源推测 | 第95-96页 |
4.2 卷(?)科Leuctridae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 第96-99页 |
4.2.1 卷(?)科Leuctridae的地理分布 | 第96-98页 |
4.2.2 卷(?)科Leuctridae的起源推测 | 第98-99页 |
4.3 叉(?)科Nemouridae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 第99-104页 |
4.3.1 叉(?)科Nemouridae的地理分布 | 第99-103页 |
4.3.2 叉(?)科Nemouridae的的起源推测 | 第103-104页 |
4.4 带(?)科Taeniopterygidae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 第104-106页 |
4.4.1 带(?)科Taeniopterygidae的地理分布 | 第104-105页 |
4.4.2 带(?)科Taeniopterygidae的起源推测 | 第105-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二部分 中国襀翅目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07-14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7-113页 |
1.1 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常用分子标记 | 第107页 |
1.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主要特征 | 第107-108页 |
1.2.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第107-108页 |
1.2.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征 | 第108页 |
1.3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概况 | 第108-110页 |
1.3.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方法 | 第108-109页 |
1.3.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第109-110页 |
1.4 襀翅目的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 第110-112页 |
1.4.1 襀翅目在昆虫纲中的分类地位 | 第110页 |
1.4.2 襀翅目的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110-112页 |
1.4.3 襀翅目分类系统 | 第112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12-11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13-115页 |
2.1.1 标本的采集、鉴定与保存 | 第113页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13-1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15-118页 |
2.2.1 总DNA提取 | 第115页 |
2.2.2 电泳检测DNA提取产物 | 第115页 |
2.2.3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第115-118页 |
2.3 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8-119页 |
2.3.1 PCR测序的序列检查与拼接 | 第118页 |
2.3.2 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注释 | 第118页 |
2.3.3 线粒体基因组的成分分析 | 第118页 |
2.3.4 二级结构预测 | 第118-119页 |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襀翅目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9-121页 |
2.4.1 序列数据来源 | 第119页 |
2.4.2 分析方法 | 第119-121页 |
第三章 襀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121-140页 |
3.1 襀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整体结构特征 | 第121-133页 |
3.2 分子量与碱基成分分析 | 第133-135页 |
3.3 蛋白编码基因(PCG)的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135页 |
3.4 转运RNA (tRNA)的二级结构 | 第135页 |
3.5 核糖体RNA(rRNA) | 第135-138页 |
3.6 控制区(Control Region) | 第138-1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襀翅目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0-147页 |
4.1 PCG13数据集建树 | 第140页 |
4.2 PCG13+rRNA数据集建树 | 第140页 |
4.3 PCG数据集建树 | 第140-141页 |
4.4 PCG+rRNA数据集建树 | 第141页 |
4.5 PCG+rRNA+tRNA数据集建树 | 第1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1-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71页 |
附录 | 第171-215页 |
附录1 襀禎翅目新种的形态特征图 | 第171-182页 |
附录2 中国襀翅目属级名录及属级成虫检索表 | 第182-188页 |
附录3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和测序使用的引物信息 | 第188-194页 |
附录4 线粒体基因组PCG的密码子及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194-199页 |
附录5 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图 | 第199-209页 |
附录6 所有完整控制区的主要结构标注 | 第209-215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215-217页 |
致谢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