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卟啉简介 | 第11-12页 |
1.3 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1.3.1 单体卟啉分子的合成 | 第12-14页 |
1.3.2 卟啉金属衍生物的合成 | 第14-15页 |
1.4 卟啉衍生物及金属卟啉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1 医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2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3 仿生学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4.4 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5 共轭有机框架(COF)简介 | 第17-18页 |
1.6 常见COF简介 | 第18-21页 |
1.6.1 亚胺类 | 第18-19页 |
1.6.2 三嗪类 | 第19-20页 |
1.6.3 腙类 | 第20-21页 |
1.7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7.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1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9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2-23页 |
2.1.1 材料 | 第22页 |
2.1.2 仪器 | 第22-23页 |
2.2 卟啉的制备 | 第23-25页 |
2.2.1 四苯基卟啉(TPP)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四氰基四苯基卟啉(TPP-4CN)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四甲氧基四苯基卟啉(TPP-4OCH_3)的制备 | 第24页 |
2.2.4 金属卟啉衍生物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 共轭有机框架(COF-S)的制备 | 第25页 |
2.4 形貌表征 | 第25-27页 |
2.4.1 扫面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26页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2.4.3 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6页 |
2.4.5 X射线电子能谱(XPS) | 第26页 |
2.4.6 红外光谱(FT-IR) | 第26-27页 |
2.5 光电性质表征 | 第27-28页 |
2.5.1 紫外吸收光谱 | 第27页 |
2.5.2 荧光光谱 | 第27页 |
2.5.3 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27-28页 |
2.5.4 光氧化1,5-二羟基萘测试 | 第28页 |
2.6 自由基测试(ESR光谱)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四苯基卟啉衍生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29-43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30-36页 |
3.2.1 液体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第30-32页 |
3.2.2 高分辨率质谱 | 第32-33页 |
3.2.3 红外表征 | 第33-34页 |
3.2.4 XPS表征 | 第34-36页 |
3.3 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表征 | 第36-42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6-39页 |
3.3.2 荧光光谱 | 第39-41页 |
3.3.3 荧光寿命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外围取代锌卟啉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43-65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锌卟啉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 第44-49页 |
4.2.1 液体核磁与高分辨率质谱 | 第44-46页 |
4.2.2 锌的表征 | 第46-49页 |
4.3 一价锌的表征 | 第49-53页 |
4.4 锌卟啉光物理性质 | 第53-59页 |
4.4.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第53-54页 |
4.4.2 荧光光谱 | 第54-56页 |
4.4.3 锌卟啉衍生物三重态寿命和荧光寿命测试 | 第56-59页 |
4.5 锌卟啉衍生物的单线态氧性能测试 | 第59-63页 |
4.6 锌卟啉衍生物催化性能机理探讨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噻吩基共轭有机框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65-82页 |
5.1 前言 | 第65-66页 |
5.2 COF-S形貌与结构 | 第66-71页 |
5.2.1 形貌与尺寸 | 第66-70页 |
5.2.2 COF-S内部官能团 | 第70-71页 |
5.3 COF-S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71-73页 |
5.4 单线态氧信号检测 | 第73-74页 |
5.5 光催化氧化1,5-二羟基萘测试 | 第74-75页 |
5.6 COF-S产生单线态氧机理探究 | 第75-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论文的新颖之处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