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式结构损伤模式识别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结构损伤识别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1-16页 |
| 1.3.1 基于静力测试的损伤识别 | 第12页 |
| 1.3.2 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识别 | 第12-13页 |
| 1.3.3 基于智能算法的损伤识别 | 第13-16页 |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结构损伤识别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9-27页 |
| 2.1 模式识别 | 第19-21页 |
| 2.1.1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 | 第20页 |
| 2.1.2 分类器的设计 | 第20-21页 |
| 2.2 刚度变化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21-24页 |
| 2.3 质量变化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24-26页 |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结构刚度损伤模式识别 | 第27-50页 |
| 3.1 模式识别方法 | 第27-30页 |
| 3.1.1 确定模式分类 | 第28页 |
| 3.1.2 选取距离函数 | 第28-30页 |
| 3.2 算例 | 第30-46页 |
| 3.2.1 简支梁 | 第30-38页 |
| 3.2.2 悬臂梁 | 第38-46页 |
| 3.3 悬臂梁刚度削弱试验 | 第46-49页 |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结构质量损伤模式识别 | 第50-71页 |
| 4.1 模式识别方法 | 第50-52页 |
| 4.1.1 确定模式分类 | 第50-51页 |
| 4.1.2 选取距离函数 | 第51-52页 |
| 4.2 算例 | 第52-66页 |
| 4.2.1 简支梁 | 第52-59页 |
| 4.2.2 悬臂梁 | 第59-66页 |
| 4.3 悬臂梁质量附加试验 | 第66-70页 |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