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碳市场风险 | 第18-19页 |
1.2.1 碳市场风险的产生机理 | 第18页 |
1.2.2 碳市场风险防控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1 碳市场动态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2 碳市场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碳市场风险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5-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章节安排 | 第27-29页 |
2 碳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研究 | 第29-49页 |
2.1 实际市场中的参与者行为调查 | 第29-30页 |
2.2 交互动态仿真中客观模块的数学模型 | 第30-35页 |
2.2.1 一次能源模型 | 第30-31页 |
2.2.2 发电机组模型 | 第31-32页 |
2.2.3 发电企业模型 | 第32-33页 |
2.2.4 电力用户模型 | 第33页 |
2.2.5 电力调度模型 | 第33页 |
2.2.6 碳市场的定价模型 | 第33-35页 |
2.3 交互仿真实验系统 | 第35-36页 |
2.4 基于双边交易的碳交易实验 | 第36-41页 |
2.4.1 场景设置与实验组织 | 第36-38页 |
2.4.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2.5 基于单边交易的碳交易实验 | 第41-47页 |
2.5.1 场景设置与实验组织 | 第41-43页 |
2.5.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2.6 两种碳交易实验的对比 | 第47-4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反映碳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的行为代理模型 | 第49-61页 |
3.1 行为代理模型构建方法 | 第49-50页 |
3.2 人机交互仿真实验 | 第50-55页 |
3.2.1 特征变量的数学形式化 | 第50-51页 |
3.2.2 仿真参数和场景设置 | 第51-53页 |
3.2.3 训练场景下的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3.3 行为代理建模及校核 | 第55-60页 |
3.3.1 构建行为代理模型 | 第55-56页 |
3.3.2 行为代理模型与真实参与者在校验场景下的决策行为比较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考虑碳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碳市场动态评估模型 | 第61-75页 |
4.1 电力行业的减排意义 | 第61-62页 |
4.2 碳市场动态评估模型 | 第62-68页 |
4.2.1 碳市场模型 | 第62-64页 |
4.2.2 参与者模型 | 第64-65页 |
4.2.3 参数的选取及说明 | 第65-67页 |
4.2.4 扰动事件 | 第67-68页 |
4.3 实际碳价曲线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68-69页 |
4.4 主要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69-74页 |
4.4.1 减排目标的变化对碳价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2 负荷变化对碳价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3 负荷与减排目标变化对碳价均值的联合影响 | 第72-73页 |
4.4.4 电价均值与碳价均值的关系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基于多道防线的碳市场风险防控框架 | 第75-83页 |
5.1 影响碳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 | 第75-76页 |
5.1.1 影响配额供给的因素 | 第75页 |
5.1.2 影响配额需求的因素 | 第75-76页 |
5.2 危机防御的分析及规律 | 第76-78页 |
5.2.1 实际案例分析 | 第76-77页 |
5.2.2 危机防御的普遍规律 | 第77-78页 |
5.3 碳市场风险防控多道防线的设计 | 第78-80页 |
5.3.1 “扰动凸显”——扰动场景的辨识 | 第78-79页 |
5.3.2 “参量违约”——监测指标的设计 | 第79页 |
5.3.3 “功能丧失”——裕度的量化评估 | 第79页 |
5.3.4 多道防线的协调优化 | 第79-80页 |
5.4 问题的共性及技术需求 | 第80-82页 |
5.4.1 数学模型 | 第80-81页 |
5.4.2 数据采集及知识提取 | 第81页 |
5.4.3 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仿真推演 | 第81-82页 |
5.4.4 违约风险的量化评估 | 第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考虑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碳市场风险防控的协调优化 | 第83-101页 |
6.1 碳市场风险防控的数学模型 | 第83-86页 |
6.1.1 预防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83-84页 |
6.1.2 紧急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84-85页 |
6.1.3 校正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85-86页 |
6.1.4 预防与紧急控制协调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86页 |
6.2 两种碳市场动态评估模型下碳市场风险的差异 | 第86-89页 |
6.3 单扰动场景的风险防控优化 | 第89-95页 |
6.3.1 场景A设置 | 第89页 |
6.3.2 场景A下边际社会减排成本的计算 | 第89-90页 |
6.3.3 仅采用预防控制 | 第90-91页 |
6.3.4 仅采用紧急控制 | 第91页 |
6.3.5 仅采用校正控制 | 第91-93页 |
6.3.6 预防与紧急控制的协调优化 | 第93-95页 |
6.3.7 协调控制与仅采用校正控制方案的对比 | 第95页 |
6.4 多扰动场景的风险防控优化 | 第95-100页 |
6.4.1 场景集设置 | 第95-96页 |
6.4.2 场景B下边际社会减排成本的计算 | 第96页 |
6.4.3 针对场景B的风险防控优化 | 第96-99页 |
6.4.4 针对多个扰动场景的风险防控优化 | 第99-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7.1 总结 | 第101-102页 |
7.2 展望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附录A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