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部门起草法律草案中的“部门利益”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法律草案起草与国务院“部门利益”的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法律草案起草的含义与性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务院“部门利益”的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国务院“部门”的内涵与外延 | 第16-17页 |
二、国务院“部门利益”的概念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国务院“部门利益”的主要特征 | 第19-21页 |
一、“部门利益”具有明显的部门性 | 第19页 |
二、“部门利益”具有强烈的趋利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务院“部门利益”在草案中的表现及影响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国务院“部门利益”的表现形式 | 第21-26页 |
一、扩大本部门职权与减少责任 | 第21-22页 |
二、不合理设置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权力 | 第22-25页 |
三、不同部门之间争夺行政权 | 第25页 |
四、借由法律起草维护与部门相关国有企业的利益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国务院“部门利益”对立法质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一、影响立法公正 | 第27页 |
二、影响科学立法 | 第27-28页 |
三、影响法制统一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务院“部门利益”的产生原因 | 第29-37页 |
第一节 部门自身利益的驱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部门起草机制运行不合理 | 第30-33页 |
一、双重身份赋予部门不同的价值导向 | 第30-31页 |
二、行政机关的本质使部门难以中立 | 第31-32页 |
三、分头起草使部门缺乏全局视角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立法制度不完善 | 第33-37页 |
一、国务院法制机构审查不到位 | 第33页 |
二、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作用有限 | 第33-34页 |
三、审议环节利益博弈不够充分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国务院“部门利益”的克服路径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域外克服部门利益的经验借鉴 | 第37-43页 |
一、域外克服部门利益的主要方式 | 第37-41页 |
二、域外经验对于我国克服“部门利益”的启示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克服国务院“部门利益”改革途径 | 第43-52页 |
一、国务院法律起草机制的改革方向 | 第44-48页 |
(一)确立法律起草机制的基本改革目标 | 第44-45页 |
(二)国务院法律起草机制的改革方式 | 第45-48页 |
二、强化其他立法制度的功能发挥 | 第48-52页 |
(一)增强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效性 | 第49-50页 |
(二)强化全国人大立法审议功能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