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问题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含混性问题及主要理论进路 | 第19-29页 |
2.1 含混性现象及其哲学问题 | 第19-21页 |
2.1.1 日常语言中的含混性现象 | 第19-21页 |
2.1.2 含混性产生的哲学问题 | 第21页 |
2.2 逻辑语义学方案 | 第21-26页 |
2.2.1 三值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模糊理论 | 第23-24页 |
2.2.3 超赋值理论 | 第24-26页 |
2.3 认知主义方案 | 第26-27页 |
2.4 语境主义方案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早期维特根斯坦与含混性问题 | 第29-37页 |
3.1 早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 | 第29-32页 |
3.1.1 语言图像论 | 第29-30页 |
3.1.2 语言与世界的同构 | 第30-31页 |
3.1.3 理想语言的目标 | 第31-32页 |
3.2 早期维特根斯坦对含混性问题的解决 | 第32-34页 |
3.2.1 含混命题的无意义性 | 第32-33页 |
3.2.2 堆垛悖论的不相关性 | 第33页 |
3.2.3 含混语言与世界之间的一对多关系 | 第33-34页 |
3.3 困难与问题 | 第34-37页 |
3.3.1 违背直觉 | 第34-35页 |
3.3.2 逻辑受限 | 第35页 |
3.3.3 描述功能受挫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含混性问题 | 第37-49页 |
4.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 | 第37-41页 |
4.1.1 意义使用论 | 第37-38页 |
4.1.2 家族相似性 | 第38-39页 |
4.1.3 实指定义 | 第39-41页 |
4.2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含混性问题的解决 | 第41-45页 |
4.2.1 含混性的普遍存在 | 第41-42页 |
4.2.2 含混语词的意义与用法 | 第42-44页 |
4.2.3 堆垛悖论的消解 | 第44-45页 |
4.3 困难与问题 | 第45-49页 |
4.3.1 含混语言使用规则的不明确 | 第45-46页 |
4.3.2 含混语词的意义不完全等于用法 | 第46-47页 |
4.3.3 忽视了含混语言意义的其他要素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含混性问题的一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式解决方案 | 第49-57页 |
5.1 “原型”理论 | 第49-52页 |
5.2 “堆垛悖论”的解决 | 第52-55页 |
5.3 含混性的合理性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